第(3/3)頁 開元三九二七年,五月,華軍追到廣州,趙宋皇室貴族欲乘船出海,洪水旗在海上攔截,遇風暴,宋帝攜大臣逃往海外,柯崇云發現中華海軍比之南方海軍差了不止一籌,于是下令艦隊放棄追殺,同時下令招募船工,組建渤海、東海兩支艦隊。 至此中原、江南、川蜀、云貴皆入中華。 柯崇云在開封之外,設東西南北四京為陪都,分別是:bj燕京府,南京江州府,東京金陵府,西京長安府。 這一年七月,黃藥師來到了開封。 黃藥師信守承諾,花了五年時間,走遍黃河流域,終于想出了治理黃河的方略。 “我遍觀黃河水道,斷定五年之內,黃河必將再次決口,我有三策,可解黃河水患,皇帝自行斟酌。”黃藥師臉上多了一層滄桑之色,但身姿依舊挺拔孤傲。 柯崇云聽說竟然有三策,忙躬身請教。 黃藥師道:“第一策,建壩修湖,束水攻沙;第二策,引水分流,循環往復;第三策,以木克土,正本清源。” 柯崇云心中默念,若有所思。 第一策很容易理解,自古治理水患便就有修建堤壩,造湖蓄水的先例,秦時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便有束水攻沙之效,使蜀中成為沃野。 第二策柯崇云能理解一半,古來治水,堵不如疏,相傳當年大禹治水,便是劈開了久坐大山,將洪水導入了大海。所以引水分流的意思,柯崇云能明白,只是后半句循環往復是什么意思,柯崇云便有些疑惑了。 而第三策,以木克土聽起來與治水毫無關系,著便讓柯崇云一頭霧水了。 他也沒有擺皇帝架子,當下恭謙詢問道:“具體何解,還請黃島主教我。” 黃藥師人稱黃老邪,你對他尊敬有加,他反而對你不假顏色,你若對他不卑不亢,他反而能高看你一眼。 眼下柯崇云的態度,顯然正是他不喜歡的。 不過他也知道事關重大,還是要說清楚為好,否則自己花費五年心血,走遍大河上下,翻閱經典,苦思冥想出來的治河妙法變成惡法,丟得卻是他黃藥師的臉面了。 于是黃藥師便很不耐煩的解釋起來:“自古治河,有堵、疏二策,堵而不疏,禍在當代,疏而不堵,殃及子孫,喂有堵疏并用,才能得幾百年安穩,然大河之患在土不在水,無論堵還是疏皆為治標之法,唯有正本清源,大河復清,才是千年之計。” 柯崇云忙問如何正本清源。 黃藥師道:“我觀典籍,一千多年前,黃河其實名為大河,河水并不渾濁,自春秋之后,河水逐漸便濁,老夫在上游走訪三年,終于明白癥結所在,該是春秋戰國,上游伐木開墾嚴重,五行木克土,無木束土,沙土便隨水入和,土又克水,上游時水急,危害不顯,落入下游,泥土淤積,水不能過,是以泛濫。” 若是柯鎮惡在此,定然會對黃藥師狠狠得豎起大拇指,能在這個時代便搞清楚水土流失的危害,黃藥師不愧是有經天緯地之才。 柯崇云雖不知道什么是水土流失,但是黃河中下游泥沙淤積的問題他還是清楚的,也明白黃藥師的策略是要徹底從治理河中泥沙入手。 這倒是一條前所未有的方略,只是實施起來恐怕會有些難度,所以柯崇云先放到一邊,又問什么是循環往復。 黃藥師道:“黃河之所以改道,是因為中下游河床抬高,幾乎成為地上懸河,清理下游河道,降低河床是必須要做一件事情,所以應該先使黃河改道,清淤之后,再導回去。再河水復清之前,泥沙淤積的情況是無法消除的,所以下游需要開三條入海河道,每隔十數年,便要輪流人工疏浚一次。” 黃藥師接著又詳述起了具體的執行方略。 這治河的三策每一策都可單獨使用,但只有三策同使,才能標本兼治。 “不知需要多久?” 黃藥師道:“先通淮河,少則五年,多則十年,再建湖修壩,又要三十年,之后每隔十數年,更易疏浚下游河道,便是常例。至于正本清源之法,不用工匠,卻需要更改上游百姓生存結構,或許百年都不會見到成果。” “好,朕相信島主,便是耗盡一生,也要將這大河之患徹底根除。”柯崇云下定決心,隨即又補充道:“只是治河事大,也需循序漸進,切不可步隋煬運河之后塵。” 黃藥師聞言不由又高看了這個年輕的皇帝一眼,心中忍不住又是一陣惋惜,大好的一個兒郎,卻是個皇帝,否則當是蓉兒的良配。 柯崇云可不知黃藥師心中所想,琢磨了一陣之后,便召集了行政院、御史臺和軍機處的大臣開始商議具體的方略。 南北一統之后,這治理黃河之事,便成了華國第一等的大事。這里需要移民、需要工匠、需要錢糧,還需要軍隊維持秩序,否則萬一被有心人來一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戲碼,那所有的努力可就白費了。 所以治理黃河的工程在一開始就進行的十分緩慢。 到了第三年,黃河下游流向淮河的支流才疏通了一半。 而這一年,西征的霍都,攜大勝之師返回東方。 7017k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