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代天行道-《神詭大明》
第(1/3)頁
姬象專心的思考著問題,眼中的幻境,也漸漸影響到魔境的變化。
也或許是,魔境本身,正隨著姬象心靈的變化,而在變化。
周圍的魔音,也仿佛漸漸遠離。
“魔王考試,似乎另有深意。”
“人心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而人最終要修道成仙,所以仙人不可帶有善惡的偏向觀,因為它們是絕對公正的代表。”
“可民間的,或各個宗門教義的故事中,也常常有某些人不尊敬神靈,而被神靈、仙人懲戒的事情,這就是所謂沖撞或者冒犯天神。”
姬象又不免想到一個故事。
《西游記》里,烏雞國國王好善齋僧,文殊菩薩就去度他證金身羅漢,因不能用原身相見,所以文殊菩薩變做一種凡僧,問國王化些齋供。
文殊菩薩為了考驗他,用幾句言語相難,結果烏雞國國王大為惱怒,將其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
結果,文殊菩薩大為惱怒,將獅子怪派到烏雞國中,把國王推到井中,泡了三年。
“菩薩雖有一顆菩提金剛心,卻也難免大動肝火.....”
而且傳說中,包括王靈官、真武大帝等,都有怒火持心,懲戒妖孽的故事。
這青天魔試,當真是不許動怒?
姬象正是想著,腦海中思緒萬千,猛然發現,自己終于回到了思考這場考試本質的狀態,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考試而忍耐。
內景神牌中,在這一刻,也浮現出文字來:
【聞譽而說謂之躁,聞毀而怒謂之暴。】
聽到稱贊自己的話就感到高興,這叫浮躁;聽到責罵自己的話就感到憤怒,這叫暴躁。
空白神牌再一次給出提醒,姬象愣住,而后恍然大悟!
“并非是不許動怒,而是要明白,怒火為何而發。”
“但惡者,也要得到相應的懲戒,所以才有了各種神靈怒目之相。”
神靈作怒目之相,傳種種懲戒之故事,就是為了讓這些逞口舌之惡的人,看到神相,能心中還有一絲畏懼!
怒目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救人,為了救人心中最后一點良善之知!
舉頭三尺,或有神明;不畏人知,而畏己知!
姬象的眼前,那些幻境中,無數口出狂言、惡言之輩,被姬象揮手掃蕩,化為煙云散去。姬象此時,神情作怒目顏色,但心中卻怒火不起!
懷慈悲之心,顯怒目之相!
漸漸的,惡聲逐漸遠離,似乎畏懼這怒目表象!
而姬象也終于聽到人的善聲,自古以來,自今以后,萬萬千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