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左右侍郎,從二品銜,攥升正二品,年俸,一千三百石,寶鈔四萬六千貫。” “正三品銜,從三品銜,正四品銜,同政事秘書處!” “從四品銜,年俸六百石,寶鈔一萬五千貫!” “正五品銜,年俸五百六十石,寶鈔一萬兩千五百貫!” “從五品銜:年俸五百三十石,寶鈔一萬貫!” “正六品銜:年俸五百石,寶鈔八千貫!” “從六品銜:年俸四百八十石,寶鈔六千五百貫!” “正七品銜:年俸四百三石,寶鈔五千五百貫!” “從七品銜:年俸四百石,寶鈔五千貫!” “正八品銜:年俸三百五十石,寶鈔四千貫!” “從八品銜:年俸三百石,寶鈔三千貫!” 九品銜:年俸二百石,寶鈔一千五百貫!” 方世玉心中細細盤算一下,政事秘書處,就是內閣,說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原本的他們,只是五品銜。 方世玉把他們提到了三品銜,但同時方世玉也將六部尚書提到了從一品銜,要知道,整個大明,一品大員屈指可數。 侯爵是一品,公爵超一品,伯爵從一品。 所以說,大明朝的爵位,想要獲得,困難度相當的高。至于秘書處,方世玉感覺內閣還是不應該有太大的權力,如果內閣能控制六部,那不是說,內閣就可以越過皇權,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皇帝很容易就會被架空。 從品秩上,內閣要低于六部,六部官員,左右侍郎,尚書,都比內閣的品秩高,內閣想要理政,就要有皇帝的允許。 如此做法,就是皇帝隨時可以拋開內閣,親自打理政務,又可以龜縮不出,天下事都決于內閣。 而且,哪怕數十年不上朝,內閣也不能越過皇權。 內閣聽著挺好聽的,在大明朝的歷史上,皇帝支持的內閣,才能做大事,皇帝不支持的內閣,就是紙糊閣老。 “至于捕房,官差,獄卒,這些人的俸祿,地方自理吧!”方世玉琢磨良久,讓他全都辦了,他還真的辦不了。大明朝廷不只是有半壁江山,更不只是有千百個官員,底層的亂七八糟系統,職位,官員,朝廷根本沒有記錄。 “殿下,就這么辦了?”夏元吉疑問道。 “嗯,另外加一條,讓景清,候泰,暴昭,楊寓(楊士奇),楊榮,楊溥去文華殿商議一下,全國這么多州府郡縣,每個縣衙的情況不一。” “讓他們那個章程出來,每個縣提升多少稅收才算完成,另外,發邸報通喻天下各州府郡縣衙門,朝廷的指標,完成了一半,才能領到新的俸祿額度。” “沒達標的,記錄檔案,按照原本俸祿結算,完成朝廷額度的,可以多領三個月的俸祿!” 方世玉仔細回憶片刻,感覺沒什么要補充的,這才對夏元吉道:“你先回去吧!” “諾!” 夏元吉心中一喜,然而,他剛剛走兩步,回頭看了眼方世玉,面色凝重的頷首道:“殿下,地方官員漲俸祿,那朝臣呢?” 是啊,地方官員完成朝廷下發的縣城經濟增長額度可以獲得新的俸祿下發,甚至可以多得三個月的俸祿。 但朝廷的中樞官員,他們?他們可沒有地方去促進經濟商貿發展。 方世玉頓了頓道:“這件事情,還有很多商量余地,先把這個發出去吧,六部有六部的任務,我在仔細考量一下!” 方世玉揉了揉太陽穴,示意夏元吉先離開。 隨著夏元吉滿腹疑惑的離開了乾清宮,方世玉起身踱步道:“夫人,你說這事,要怎么辦?” “后宮不得干政!”朱紫怡嘟囔一句,似乎并不想給方世玉想辦法。 瞥了一眼,方世玉冷笑道:“我現在讓你說!” “那你要問的話,也不是沒有辦法,把天下州府郡縣,分成六份,直接劃歸六部,讓六部督促地方,給地方施加壓力,讓他們知道著急。 從而達到完成經濟增長!” 朱紫怡聳了聳肩,滿不在乎道。 方世玉聞言,又感覺不妥,微微搖頭道:“地方的官吏要是只管經濟增長,不管民生民情,那又要如何是好?” 焦頭爛額的方世玉,只感覺腦海中靈光一閃,突然笑了笑道:“對啊,還有錦衣衛呢。” 說著,方世玉攤開一份圣旨,朱紫怡道:“你干嘛?” “戚偉讓老爺子罵了一頓,在家反省呢,現在正好,讓他繼任錦衣衛指揮,嚴格監控地方的官吏,是不是為了稅收增長,橫征暴斂!殺雞取卵!” 方世玉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心思 拿著傳國玉璽,直接蓋了上去,方世玉松了口氣道:“就看他們知不知道努力了,當官想賺錢,那就多做些政績出來。” 微笑著點了點頭,方世玉對自己的杰作,似乎很滿意,正是這時,林旺敲了敲門道:“殿下,五軍都督府,中軍右都督馮誠求見!” “進來吧,你也進來!”方世玉開口道。 林旺心中惶恐,驚疑不定的陪同馮誠進了乾清宮。 只見方世玉坐在椅子上,望了一眼林旺,開口道:“拿著這份圣旨,去鎮撫司找戚偉宣旨去吧!” “諾!”林旺接過圣旨,連忙轉身離開。 馮誠躬身作揖道:“末將拜見殿下!” “老馮啊,幾年不見,白發都出來了。”方世玉上前扶起了馮誠,拉著馮誠坐在了一旁的軟塌上。 輕聲道:“這幾年,在東勝神洲,也是苦了你了,在那里不比天朝吧。” 馮誠一副感激涕零的表情,激動道:“殿下掛念,再苦也值得了!” 方世玉淺笑一聲,開口道:“當初在東勝神洲,卻也全靠你的幫助,我這里給你準備了個好東西,你是現在看,還是回去看?” 方世玉對朱紫怡招了招手,朱紫怡連忙從御案上找了份圣旨,放在了方世玉手里。 馮誠道:“殿下?” 一時間,馮誠不知要如何回答才好。這圣旨中寫的什么,是封賞,還是責罰?亦或是其他的?朱家皇帝,還有什么是干不出來的? 雖然方世玉不是皇帝,但基本跟皇帝沒啥差別了,做事也都是屁股坐在朱家皇室一邊的,從朱權跟朱植在東勝神州殺了十來人人,只軟禁兩個月就看得出來了。 馮誠都有麻木了。 “你回來的時候,正趕上老爺子移居南宮,朝廷事情太多,這封圣旨,在你回來之前就寫了,一直忘了給你。” “這是我冊封鎮海侯的詔書,你拿回去,記得在宗祠里裱起來!”方世玉也沒有弄那些有的沒的,直接將圣旨塞給了馮誠 這才開口詢問道:“高熾在紫銀城府怎么樣?有娶妻嗎?” “原本殿下離開之后,是有人給世子殿下求親的,只不過都被世子殿下以不合禮法,沒有朝廷誥命給婉拒了,至今為止,世子爺沒有成婚!” 聞言,方世玉微微一愣,狐疑道:“這可不行!” “他堂堂世子,怎么能不成婚呢!”方世玉豁然起身,旋即一腔熱火化作無聲嘆息,捶胸頓足道:“這,圣旨也送不過去啊......” “世子殿下的意思,是不想娶殷商遺民,怕是殿下圣旨強壓,反而適得其反。”馮誠拱了拱手。 “罷了,罷了,先讓他忍幾年吧,等梁國公返回了,選個世子妃,送東勝神洲去。”方世玉微微搖頭。 朱高熾遠在東勝神洲,朝廷想要控制他,那不是開玩笑嗎。 方世玉能做的,只有維持大洋兩岸的關系不會出現變故,朝廷能一直從東勝神洲得到大量的金銀貨物。 馮誠道:“殿下,東勝神洲發展的很好,而且因為糧食產量充足,紫銀城府的登記人丁,已經達到了一百九十十余萬,并且在紫云關以東八十里的位置,興建了新城!” 朱紫怡開口道:“那里的孩子學習問題怎么樣?老師夠用?” 馮誠點了點頭道:“回王妃的話,老師的人手雖然緊缺了些,但殿下離開紫銀城府的時候說過,不能允許教育的落后,更何況,我們本就是過去統治哪里的,天朝的文化輸出,自然不能停下!” 馮誠的意思倒是很簡單,洗腦式教育,讓殷商遺民,真正的認為自己就是大明遠古時期,流落在外的子民。 統治起來,自然會事半功倍。 朱紫怡若有所思的看著馮誠,心中疑慮,開口詢問道:“東勝神洲,還沒有找到銀礦嗎?” “銀礦倒是找到了,不過現在東勝神洲,人手短缺,想要挖掘,難度非常大,當然,其他的工程,也阻攔了對銀礦的開采!” “新城修建,征召了十四萬民夫勞壯,金礦,銅礦,煤礦的開采,都需要大量人手,微臣回來之前的數據,整個東勝神,已經不存在千人部落了!” “便是百人部落,也是極少,大多都涌入到了紫銀城府周邊區域。” 馮誠坦言道。 方世玉點了點頭道:“不著急,銀礦就在那里,它也跑不了了,盛庸和鐵炫,是什么年月到的紫銀城府?” 方世玉出聲詢問,畢竟方世玉是打算三年換任的,紫銀城府哪里還是要控制在中央朝廷的好。 控制了紫銀城府,隨著大明船只的遠航能力增強,經驗增加,向南靠著太平洋的島嶼前往東勝神洲。 不單單可以減短路程,最重要的是避開庫頁島那邊的寒冷氣候。 而這一切,卻是都要等到藍玉返京,戰船回航之后,才能啟動。 馮誠道:“洪武二十七年吧。” “嗯,我記下了,馮誠,你回去做好準備,我還欠紫怡一個答案呢,等梁國公回航之后,我打算讓你率領三百艘戰船,一萬官兵船夫,從長江入海,一路向東,一直向東航直至重新航行在大明的南海境內!” 當初在東勝神洲,玩笑一樣的答應了朱紫怡,渾天說的正確性,并且還為此達成約定。 雖然這在朱紫怡的眼里,可能真的只是一句玩笑話,但這件事情,還是必須要做,渾天說早就出現在華夏這片土地上,為什么相信的人只是少數? 并不是大家都是傻子,只是沒有人愿意去嘗試,去探索罷了。 將渾天說的正確性標志下來,這也算是壯舉了。 “渾天說?”馮誠一瞬間便明白了方世玉的意思,從長江入海,一路向東,最后走回大明的南海地區。 這不就是渾天說的理念嗎? 方世玉微微點頭,給馮誠說道:“這個壯舉,若是你能做成,彪炳史冊,千古流芳。” 世界上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彪炳史冊,千古流芳?這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吧!! 馮誠還是有些不可置信。 既然方世玉這么說,那就去試一試也無妨,索性有朝廷的供養。 馮誠離開了乾清宮,然而,這個時候,方世玉轉身看向朱紫怡道:“等著吧,估計要等個三五年的時間!” “那就等著吧,又不能控制時間!”朱紫怡聳了聳肩,藍玉已經出航倆月有余,估摸著已經放下了第一批的藩王就藩。 只不過,按照方世玉規定的路線,這個時候,藍玉的船只應該是航行在南瞻部洲的主要大陸(澳洲!) 從澳洲向西,一路上經過南瞻部洲諸多次大陸(印尼地區!)走走停停,一路將藩王們送到南瞻部洲的主要大陸,次大陸,中州次大陸(印度)南部地區。 當然,南瞻部洲的藩王并不算多,中州次大陸也只有三個藩王,藩王最多的地方,還是要數后世的非洲地區,方世玉在哪里一口氣封了十二個藩王,其中就包括朱剛,朱橚等一大票藩王。 看著眼前的地圖,方世玉道:“這地圖我畫的都這么明顯了,其實從這上邊就能看出來,從東勝神洲東海岸入海,過了一片汪洋,就是西牛賀洲的主大陸和次大陸!” 方世玉指了指地圖,朱紫怡道:“下過海之后,我倒是相信渾天說的,但證明渾天說的正確性,絕不僅僅是為了向你我證明!” “嗯,夫人大義,教育的問題,啟蒙,都是非常重要的,只不過我認為,單單教導學子,只考科舉,只知道考科舉這好像也不是一件好事, 大家都向著做官,但朝廷再大,官員也是有限的,底層官員雖然不計其數,但都是些沒有品秩的。即將開打的教育改革,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