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百四十五章 進攻東察哈臺-《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1/3)頁

    太始四年,八月初。

    文華殿。

    方世玉看著楊寓道:“三年沒上朝了,我看你們,倒是挺習慣的?!?

    楊寓躬身頷首道:“國事繁重,鮮有務必圣裁之事,升朝反倒耽誤各部門之間工作的時辰。”

    “往往幾個時辰,都沒有個結果,爭論不休,各執一詞,自殿下重立體制,國家運轉速度高效,怠政之事鮮有出現。上朝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楊寓心平氣和的說著。

    上朝?那都是什么年代的產物了。

    方世玉在教科書中表達的,高效率執政,規定沒有特殊情況,一應大小內政,具由內閣決斷。

    直接廢除了朝會。

    而太和門已經封閉三年沒開過了。

    文武各站一邊,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反倒是他這個代理皇帝,有與沒有,似乎都不會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轉。

    當年老朱因為朝廷有他沒他都可以高效率運轉,一怒之下,廢除三省,大權獨攬,終日里累死累活。

    等他感覺力不從心的時候,把政務甩給了朱標,打造了歷史上最豪華的太子府班底。

    朱標病倒后,又把繁瑣到讓人難以接受的政務甩給了方世玉。

    乃至于方世玉現在想想領東宮監理六部的日子,都感覺苦澀。

    或許,皇帝的存在,更好的平衡文武之間的勢力和權力,維護文武的同時,維持整個帝國的統一,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內政,朝會也并非是一刀切斷,五年一次的大朝會,總結上個五年發展計劃的成果,下個五年計劃的方向。

    楊寓道:“不過,倒是有件事要和殿下商量一下!”恍惚間,楊寓似乎想起了什么,開口道。

    “去里屋吧!”方世玉轉身邁步向著文華殿內殿走去,楊寓卻并未直接跟上,而是回頭在案子上尋找著什么。

    過不多時,方世玉剛剛在內殿落坐,楊寓手中拿著一份公文來到內殿道:“殿下,這是東察哈臺的國書?!?

    “東察哈臺?”方世玉眉頭緊蹙,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邊寫著一些,讓方世玉完全看不懂,甚至可以說是不明覺厲的文字。

    “楊土奇,你莫不是拿我開涮?除了這個王印,是太祖皇帝賜下的,你瞧瞧這上邊的字,你認識那個?”

    方世玉將所謂的東察哈臺國書反過來在楊寓的面前鋪開道。

    尷尬的點了點頭,楊寓道:“回稟殿下,這份國書來的匆忙,禮部的人還沒有來得及翻譯我朝文字。”

    “但國書的內容,禮部的人已經和微臣說過了!”楊寓道。

    面色沉重,方世玉道:“說吧,東察哈臺什么意思!”

    “大致就是,天氣寒冷,少水少糧,希望朝廷能允準他們前來通商,訂購一批糧食,供養族人活命!”

    “總額是七十萬石糧食,按照以往的慣例,東察哈臺有七萬萬的寶鈔儲備,是符合條件每年采購一定數額的玉米,紅薯,馬鈴薯的?!?

    “但今年,國安稽查的消息說,東察哈臺有謀反的意圖,或許會在玉門,哈密一帶,進行侵略!”

    “微臣不敢擅決?!?

    楊寓直言道。

    東察哈臺在大明的西邊,古稱西域,自古以來,哪里就是由朝廷統領的地區,只不過大明的發展中心在南方,近些年大力發展北方,重心也是在遼東,而不是西域。

    相比較而言,西域很重要,對于大明很重要,甚至有人說過,把帝都定在伊犁,整個亞洲都是天朝的!

    東察哈臺造反倒是不至于,他們也沒能力反叛,至于說采購糧食,七十萬石太多了,東察哈臺在朝廷登記造冊的男丁,戶籍一共才三十萬。

    “七十萬石糧食,一戶分去兩石有余,他們要這么多糧食做什么?”

    方世玉心中嗤笑,東察哈臺的實力,他還是知道的,太始三年的朝會閱兵上,方世玉向東察哈臺展現了大明中央軍的實力。

    無論是火槍力量,還是大炮的力量,對于察哈臺的使臣而言,都是震撼的,當然,這其中來朝會的,自然不止察哈臺一國。

    而這場閱兵,也是秀肌肉的一環,藍玉從海上,帶回來了三十余國的使臣,入朝進貢。方世玉自然要展現一下大明的實力。

    而當時,朝鮮也在朝貢之列。

    楊寓道:“那微臣回絕了察哈臺!”

    沒有絲毫猶豫,糧食本就是戰略物資,大明現在的糧食充沛,倒是可以用糧食來控制一下周邊的部落。

    他們用馬匹,物資,來獲得大明寶鈔,擁有一定的寶鈔儲備,就可以在大明境內購買朝廷的禁品。

    糧食是周邊番邦能買到最好,最有價值的東西了。

    至于說其他的,茶葉并非是不允許出口,相反,茶葉,絲綢,向來是出口的大宗貨物。只是這種出口權力,被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不允許任何官員,商賈,染指其中。

    “回絕的時候,問問東察哈臺,朝廷登記造冊的,只有三十萬戶,所以他們每年的米糧采購,最高只能有三十萬的額度?!?

    “盡可能摸清楚東察哈臺到底有多少戶,有多少男丁,分部在什么地方?!?

    方世玉又不是做慈善的,東察哈臺,漠北蒙古,方世玉是一定要拿到手的,并且牢牢控制在大明的手里。

    而在動手之前,盡可能摸清楚對方的底蘊和實力,避免盲目,這對于大明朝的軍事動作,也會有非常的效果。

    楊寓道:“殿下,那要不要再加一條?”

    “微臣倒是建議,若是想要統治西域,首先要做的,還是文化迥異的問題,只要文化同出一源,那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甚至還會成為朝廷控制東察哈臺的得力助手!”

    聞言,方世玉詢問道:“直說吧,什么餿主意!”

    “很簡單啊,文化同化,在東察哈臺建立私塾,社學,府學,以教導他們孔孟之道為準繩。教導他們忠君愛國。”

    “教導他們,西域自漢以來,便是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現在是在分裂國家!”

    “從根源上,瓦解朝廷對東察哈臺控制的難處?!?

    楊寓面色平靜,他一個文官,說出這么恐怖的話,文化同化,從根源上,徹底解決東察哈臺分裂國家的可能。

    強制教育整個東察哈臺,灌輸他們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土地,讓他們回歸?

    方世玉搖了搖頭道:“吃力不討好,等過兩年天氣好點,直接出兵拿下來不是更省事?!?

    楊寓的辦法雖然可行,但前置條件太苛刻了。

    東察哈臺又不是傻子,怎么會允許大明的儒生過去授業解惑,灌輸他們忠君愛國,東察哈臺本是大明領土的事情。

    怕不是到時候要去的儒生都要被砍死了。

    楊寓道:“殿下,事情雖然有點吃力不討好,但我軍對西域的了解并不多,而且西域哪里多是荒漠地帶,大軍行進,極為困難。”

    “而且,微臣有辦法,讓東察哈臺的人,答應朝廷派遣儒生前往東察哈臺建立學府,教導他們的子民!”

    楊寓篤定的目光,信誓旦旦的說道。

    ......

    泰安府,驛站。

    楊寓手里拿著國書,一步步走進了國賓館的一間院子,跟在楊寓身后的,有三個刑捕房的捕快充作親兵。

    “首輔大人?”國賓館的主官見到楊寓,心中急促,連忙躬身道。

    “這位就是東察哈臺的使者了吧!”楊寓看著跟在國賓館主官身旁的男子,微微一笑道。

    只見那使臣點了點頭,一口較為流利的南京官話,開口說道:“下邦使臣,拜見天朝大老爺!”

    “行,還知道些禮節,你起來吧,本官來這里見你,是奉了大明圣天子的旨意。希望你作為東察哈臺的使臣,能實話實說,而不是誆騙天朝?!?

    楊寓親自上陣,這在大明王朝,太始五十年間,是唯一一次,內閣首輔親自接見商談邦交之事。

    在這個時候,大明還沒有那么多想法,方世玉也只相信楊寓能做好這件事情。

    但隨著時間推移,大明的優越感越來越強烈。

    外邦使臣?藩王使者?

    派個禮部四品官接待一下,國賓館好好招待一下,最高不過禮部尚書親自接見一下,自大明一千七百年國祚中,楊寓之后,再無首輔接見外使之事。

    在大明朝廷的嚴重,他們哪里值得內閣首輔親自接見?

    在國賓館的主官帶領下,楊寓同東察哈臺的使臣,進了間書房,刑捕房的三名警衛,嚴格守衛在楊寓的身邊。

    畢竟是接見外臣,議論事情,而內閣首輔雖然不是皇帝,但他要是出現人身意外,對于大明政壇,乃至于整個帝國的政策執行,發展,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為此,方世玉嚴格以王爵護衛的保護力度,對內閣首輔進行全方位的保護,或許也有監視的意思。

    “叩拜天朝大老爺!”東察哈臺的使者進了屋子,對著楊寓便要跪拜,楊寓揮了揮手道:“本官又不是圣天子,沒有君臣禮,站著回話!”

    “諾!”

    這東察哈臺的使臣,來來往往大明十數次,對大明的官場禮儀,非常清楚明白,在楊寓的面前站好,宛如一個犯人,等待著青天大老爺的審判。

    楊寓道:“國書上說,東察哈臺今年希望從大明境內購買玉米三十五萬石,水稻三十五萬石,合計七十萬石?!?

    “這些糧食,對于大明而言,確實算不得什么大宗禁品外流,但朝廷每年給東察哈臺的采購額度,不足四十萬石。”

    “而東察哈臺登記造冊的戶籍,在天朝戶部留存,只有三十一萬戶尚有缺額,你們要這么多糧食,是要干什么?”

    “能說明白嗎?”

    楊寓面色平靜,開門見山,直接詢問道。

    七十萬石糧食,足夠養活東察哈臺五十萬戶的人過冬了。

    三十五萬石玉米,碾成粉末,不論是熬粥,還是做成面食,都能養活一大批人。

    更何況,東察哈臺那邊,畜牧業也算是發達。

    東察哈臺的使臣道:“近些年我邦境內,冰雪覆蓋,牛羊不產,天氣越來越冷,食物短缺。”

    “不得已,希望天朝以人為本,能同意出售糧食,以解我邦子民,水深火熱?!?

    使者的話說的很明了,東察哈臺境內,冰雪覆蓋,早已經不復往日之景,若是沒有更多的糧食支撐,只怕他們真的很難度過即將到來的冬天。

    楊寓卻搖了搖頭道:“本官看,東察哈臺的精力倒是挺旺盛的,糧草應該充足。何來缺糧一說?!?

    自從大明的玉米,馬鈴薯,紅薯,瘋狂增產后,整個大明,早已經擺脫了被糧食限制的問題,單單洪武二十八年,地方上報的新增人口就高達一千一百八十萬。

    這還不包括那些依然處于奴籍,不被做民。

    亦是沒有計算鄉村之中的新生兒,一千一百八十萬新生嬰兒,全是縣城,府城的數額,若是全算上,大明從洪武二十八年,至太始四年,至少降生了四千余萬嬰兒。

    當然了,朝廷還沒有統計過死亡人數。但可以看到的是,糧食增產,百姓家有余糧,大家都喜歡生,也能生。

    這對于大明的經濟恢復,二十年后的恐怖式發展,貢獻了無數的勞動人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