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好家伙,杜甫的生平還平淡啊?” “看節(jié)目,別吵吵,目前來看杜甫還沒有正式發(fā)問。” …… “既然你說你來自一千年后,為了探訪大唐盛世,華夏文脈。” “但,這文脈與我何關(guān)!?” “論名聲與詩作,李太白皆勝過我,何不去找他,反而來找杜某?” 杜甫對于沈飛的理由,頗為不解。 按他所言。 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訪大唐盛世,探訪華夏文脈。 但,那文脈豈是自己區(qū)區(qū)一介平民能夠改變的? “李白是仙人下凡,杜甫是凡人得道。” “太白是盛世的驚鴻一瞥,子美是亂世的孤苦見證。兩位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可以確定,大唐少了這兩位中的一位都會遜色幾分!” “因為晚輩想看看真實的大唐,想看看那個遍地哀嚎的大唐,想看看那個萬國來朝的大唐。” “因此,特來拜會杜先生!” 杜甫眼神內(nèi)斂。 看向沈飛的目光逐漸發(fā)生變化。 “既然小友來自一千多年之后,那老夫倒有幾個問題,不知小友能否解答。” 杜甫對沈飛附身鞠躬,問道。 “但說無妨,晚輩,知無不言。”沈飛以禮相待,俯首作揖道。 “我這第一問,后世百姓,如何看待大唐,又可曾羨我大唐?” “第二問,千年之后,百姓可曾像如今這般,逃竄流亡?” “第三問,論才氣,后世可否有人勝太白半步?” 杜甫猶豫了片刻,接連說出了三個問題。 簡單的三個問題,足以看出杜甫的格局。 第一問,為國而問。 第二問,替民而問。 第三問,為后世發(fā)展而問。 當(dāng)今,李太白代表了詩壇的巔峰。 豪情萬丈,無人比肩。 他想看看,后世可曾有人勝過李白。 無論哪個問題,皆有緣由。 “后世百姓如何看待大唐?” “大唐國力強盛,萬國來朝。” “奠定了華夏古代,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自唐朝開始,華夏開始逐漸步入世界,世界各國皆以唐為尊。” “萬國皆識大唐之威,誰人不羨大唐之名?” “后世百姓如何看待大唐?” “一個王朝,相較于后世的評價,當(dāng)朝百姓的評價,更為真實。” “后世百姓贊譽大唐又如何,后世百姓厭惡大唐又如何?這些都與當(dāng)下的大唐,毫無關(guān)聯(lián)。” “若是非要爭論,后世百姓仰慕大唐風(fēng)采,但是愿意生活在大唐,卻并無幾人。” 相較于上一期始皇帝的威壓,這一期的杜甫顯得平淡許多。 就像是兩個老友席地而坐,慢慢談?wù)撝舜说娜松?jīng)歷。 “哦?不愿來此亂世,尚能理解,但若是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不知后世可有人愿意前來?” 杜甫坐在沈飛面前,茗了一口茶,平淡的說道:“我大唐,如今不如意,但也曾強盛。” “彼時的大唐,能人志士如過江之卿,數(shù)不勝數(shù)。” “文人墨客,猶如天上星河。” “都城長安,繁榮富強。” “國力強盛,萬邦來朝。” “這般大唐,不知后世可有盛世,與其相提并論。” 說起曾經(jīng)的大唐,杜甫滿心驕傲。 即便當(dāng)今自己并不如意,但是也曾渡過一段富裕時期。 那段時間,杜甫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華。 沈飛微微一笑,說道:“大唐在后世華夏人的眼中,僅僅只是相對于歷史而言的盛世。” “若是僅讓大家前往大唐游覽,那前來大唐的人數(shù)定然不少,但若是住在大唐,愿意前來并無幾人。” “后世華夏何其發(fā)達(dá)?天下諸國,無人敢犯!” “大家會向往大唐的文化、美景、才子佳人,但也不會羨慕大唐百姓的生活。” 杜甫瞇著眼睛,對后世的華夏愈發(fā)好奇。 他從沈飛的口中得出一個結(jié)論:大唐雖然亡了,但是華夏卻一直繼承了下去。 而且,愈發(fā)發(fā)揚光大。 沈飛笑了笑,繼續(xù)答道:“第二問問后世百姓,晚輩正好回答。” “不知道杜兄可曾想過,后世華夏讓人人皆可飽覽詩書。” “后世百姓,經(jīng)歷過一次次的漂泊流離,但最終在一千多年后的華夏,走向了安定。” “后世華夏,自然有流離的黎民百姓。”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華夏經(jīng)歷過百姓流離的年代,正因為如此,才有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站了出來。” “他們從百姓中走出,他們當(dāng)初只是一群文人,但恰恰就是這一幫文人,讓華夏百姓不再漂泊流離,不再飽受戰(zhàn)亂。” 聽到這里,杜甫略為驚訝:“文人,尚能救國?” “文人,自然能救國。” “他們從國外見到了光芒,他們在國內(nèi)見慣了黑暗,正因為見證一縷陽光,他們才無比向往光明。” “他們最先在黑暗中蘇醒,也最先在黑暗中死去。” “后世的華夏百姓,也曾如同當(dāng)今的亂世一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華夏最終迎來了曙光。” “無戰(zhàn)亂,無賦稅,安居樂業(y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