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準備攻滅孫權-《三國之重振北疆》
第(2/3)頁
張昭原東吳文臣之首,此時孫權漸漸不再與張昭商量,認為這些老人倚老賣老,矛盾漸增。
東吳調整人員和布置的時候,十年之期已經接近。
童遠勵精圖治,此時長江以北早已繁榮昌盛,中原、長江北岸各郡、襄陽、益州、漢中存糧達到三到五年的用度。
總數10萬的無畏軍一點也沒有懈怠退化,反而更加專業,并通過軍事學堂進一步學習戰術戰史,多次邊境小規模行動,震懾北疆無人敢觸犯晉朝。
隨著張遼、文聘、關平、周倉的四個衛兵馬進駐江夏、汝南、下邳和淮水入海口,對東吳淮水一線形成壓制態勢。
前線的屯田軍兵力充足,戰兵超過10萬,生產、后勤、醫護、工程兵不下40萬。
可以保證跨過淮水之后,殺到長江邊后勤補給都不會出問題。
在馮濱等道郡縣官員,以及屯田吏員工匠的努力下,晉朝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已經不弱余東吳,如果再考慮體量,那更是超出許多。
在江陵、洛陽、東萊等地制造戰船、大型拋石機、弩炮。
戰船還根據原先繳獲的東吳樓船作了改進,增加了水密艙結構和擴大了風帆。
一種建造的大型戰艦,長150步,寬百步,為雙體船,可裝載2000人,上構木城,筑起樓櫓,四面開門,縱向兩船之間抬高,為倒V字型,為了減少阻力,內側搖櫓孔,非手搖,而是腳踏。
外側與內側不同之處是設置了掛小船平臺,亦起到保護船體和遮擋搖櫓板的安全。轉舵板均在內側船首船尾十步內,首尾用竹筒傳話,舵手從樓層指揮,上面有數根通話竹筒。
也有單體樓船,也是仿造東吳戰船所造,但材料厚度加厚了,還專門作了防火瓷面處理。
洛陽船場造的是尖底船,適合海航,避免淺海沙洲觸礁,童遠打算戰后利用這些船航海,或戰爭用,或用于對外貿易。其他船場造的是平底船,適合在國內河流行駛。
現在唯一可以連通河水、淮水與長江的河就是睢水,當年劉協召喚孫權北上,東吳戰船就是從這里進入河水的,但必須有幾十里拖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