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簡單打個比方就是,以前的沈常樂,更像是一個野蠻生長一般,做的巨大的純肉餡包子。 至于做包子的人剛剛入行,手藝不錯不過算不上很好,但是他扎實的用料,還有能夠填飽肚子的分量,都是讓眾多苦于一般包子店,一籠屜包子沒有二兩肉的食客所追捧。 大家好久都沒有吃過這么多肉餡的包子,一個個吃的當然都是十分過癮,然而這扎實的用料,卻是也讓眾多食客,紛紛一開始都忽略了包子老板手藝不足的問題的。 然而這大肉包子用料足歸足,但是吃多了自然也是膩的,就像是包袱太密集的相聲,反而會讓觀眾們笑累,笑得分心,從某種意義上,也會影響到最后穿插在相聲中最重要的底。 這種大肉包子,對于很多依舊沒有吃過大肉包子的食客來說,依舊是十分有賣點的(路人觀眾),因為他們不常吃,或者就是偶爾吃個新鮮,自然無所謂的。 但是對于經常吃大肉包子(鐵桿粉絲),包子迷(比較懂行相聲愛好者)或者更加注重包子健康綠色(不喜葷腥的相聲愛好者)的食客來說,這大肉包子就難免有種太過于接地氣,狗肉入不了正席的感覺。 而少馬爺馬志名所做的,就是像大廚一樣,將沈常樂做的這個大肉包子,重新做了改良。 稍微降低了沈常樂包子的肉餡(使包袱的頻率),在略顯油膩的肉餡中,加入了清爽的時令蔬菜,鮮美的蝦仁,烘托香味的蔥姜,最后調味的調料。 在保證大肉包子賣點的同時。將大肉包子改進的更加美味,更加健康,也更加的“高級”,這種高級不一定就是說這個大肉包子就能上國宴什么的了。 包子就是包子,它就是老百姓解饞的主食,根治于基層,即使它可以搬上國宴,也會因為閹割了它太多的根本,讓它顯得不倫不類。 包子它的高級是說,它可以被更多,逐漸重視到包子健康性的中、高層大眾所所接納。 而這,事實上也是徳蕓社的相聲發展到如今,徳蕓社從野蠻發展的民間社團,到傳播宣傳名族傳統文化,成為如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的標桿,其中相聲內容的一個走向。 倫理、占便宜、葷腥甚至是打人,這些元素它們永遠都會在,因為這就是相聲的一部分,雖然俗,但是這是很多時候引出笑果,烘托氣氛,建立人物最準確、最有效率的方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