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雖然這個感染的手術,并沒有進行當前文獻上報道的一期清創與關節置換一起做,但是也挺好的,至少二期置換,效果上還有保障。 在這種大問題上,必須要搞清楚自己的底蘊。 沒必要一頭把自己沖撞得頭破血流,成為別人理論的犧牲品,但是陸成相信,關節感染的病例,肯定不止遇到一個,以后也肯定不止一個。 一期清創和置換的理念,等到把這些病例研究清楚后,還是可以做的。 但是,必然是要做好周全的手術準備的,比如說術前的抗生素使用,術前的關節穿刺確診等等。 這臺手術,確實是手術時機,不太成熟。 因為第一臺手術,就是感染手術,因此之后的手術,完全推掉,只能夠等。 陸成出了手術室,卻并沒有回家里去,而是一頭扎進了科室,他需要好好地再去了解一下這個病例。 竟然連閔教授,都在這個病例上滑鐵盧了,就證明它真的很特殊。 若是能夠從中找到些什么,查詢一些資料,肯定可以大大地幫助自己加強關節感染的診斷經驗。 …… 病歷,沒什么特別可以研究的。 術前的炎性指標的檢查,也沒有特殊的指向性。 不過,在陸成仔細閱讀術前的片子的時候,卻是在假體周圍,看到了骨吸收的現象,看到了假體的松動。 不過,假體的松動,也分成感染性松動、外傷性和無菌性松動幾種。 感染性松動,就是這個病人的遭遇了,外傷性的,就是外界暴力引起的,無菌性松動的話? 陸成把這幾個字好好地擰了出來。 一般來講,無菌性松動大多因為關節的力線不對,導致應力遮擋之后,部分骨質因為失用產生了骨吸收而形成。 這個病人之前的手術記錄里面,沒有任何的詳細記錄,倒也是無法推敲了。 陸成仔細地再看了看術前的檢查。 也是苦笑起來。 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血沉ESR、PCT等,全都是正常的,而且病人術后也沒有傷口愈合變慢或是滲液等,這真的很難考慮到感染這一塊去。 不過,陸成剛剛刷新之后,術中做的涂片結果出來了。 有膿球,而且白細胞是3+。 診斷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是確定無疑了。 現在就只能經驗性地使用頭孢類的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 按照以往所有的膝關節置換的經驗來講,一般的術后感染的細菌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是其他細菌,或是真菌都有可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