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旱情-《納米崛起》
第(1/3)頁
事實上,張有德的感覺沒有錯。
今年的氣候,確實整體偏向干旱。
去年10月下旬至今年2月初,淮河以北大部地區(qū)降水量持續(xù)偏少,華北平原、西北部分地區(qū),及黃淮大部分地區(qū),持續(xù)無雨雪日數(shù)達到100多天。
這一段時間,淮河以北地區(qū),降水總量不到10毫米,比往年同期的降水量,減少了50~80%。
干旱成為農業(yè)生產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還造成部分地區(qū)人畜飲水困難,水庫蓄水受到一定影響。
造成這一次干旱爆發(fā)的原因,是因為北半球高維度的高氣壓帶異常穩(wěn)定,阻擋了低緯度水汽的北上。
加上高空平直西風的影響,導致華國的氣溫比同期提高了0.5~2攝氏度。
別看只有0.5~2攝氏度的提升,這個氣溫的提升,對降水量比較充分的年份,或許影響不大。
但是本身就缺乏低緯度水汽的北方地區(qū)而言,這就是火上澆油的結果,氣溫的提升,會增加土壤和地表水的蒸發(fā)量,進一步加劇了旱情。
在這一次大范圍的旱情中。
唯一勉強維持住基本盤的地區(qū),只有魯省了。
由藍色時代管理的魯省水務總公司,在這一次旱情中,在保證了城市用水的同時,也給各地的農業(yè)區(qū),緊急供應了12億立方純凈水。
而是隨著三個海水淡化工廠的投入使用,目前三個海水淡化工廠,已經(jīng)進入滿負荷運轉中,平均每天供水150萬立方。
在受旱災影響嚴重的德州、泉城、濱州,由于淡化廠的水管沒有鋪設過來,現(xiàn)階段只能依靠污水處理廠的循環(huán)水,以及去年剛啟用的儲備水庫。
幸好去年接手魯省各地水務后,藍色時代將一部分老水庫,納入了管理范圍,通過加深、加固改造,變成戰(zhàn)略儲備水庫。
比如德州地區(qū),基本就是每個縣城,配備一到兩個戰(zhàn)略儲備水庫。
然后設立簡易的污水過濾站,所謂的污水過濾站,就是只有過濾系統(tǒng),沒有污染處理能力的設施。
這種污水過濾站,主要是建設簡單,可以減少污水管道的鋪設,過濾后的污水,也同樣是純凈水。
而過濾站過濾后的廢渣,則由藍色時代的德州綜合回收工廠,定期運輸回去處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