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輸水計劃-《納米崛起》
第(2/3)頁
因此南水北調東線的戰略地位直線下降,目前正在考慮中線、西線,還有一些戰略意義。
在考察了東營北線后,各方又磋商了輸水管道的下一步計劃,除了正在建設的東營北線,以及東營北線的延伸線,即臨清——南運河、臨清——邯鄲、邢臺,這一條之外。
還計劃建設滄州線,延伸到衡水北部、石門、保定、廊坊、張家口。
秦皇島線,延伸向唐山、承德。
而日照線,則通過微山湖,進入內陸的豫省。
這些輸水管道,各省都會給補貼,價格是每公里兩百萬,另外征地也由各省負責。
甚至為了加快鋪設速度,冀省和豫省還承諾建設管道基座。
趙曉軍倒是沒有拒絕,反正管道基座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只有指標符合藍色時代的要求,就讓各地自己去籌備。
這個輸水計劃,根據初步的規劃設計,一共是四條線,建設速度是每個月向內陸延伸100~150公里。
預計在2012年之前,全部完成干線鋪設。
并形成秦皇島線(雙管)年輸水40~45億立方、滄州線(五管)年輸水100~120億立方、東營線(五管)年輸水量100~120億立方、日照線(八管)年輸水160~200億立方。
全部輸水量為每年400~500億立方。
這么多純凈水的輸入,除了生活、商業、農業、工業用水,官方還從中劃出了一部分,大約是每年40~50億立方左右,作為生態補水使用,重新注入地下深處,防止華北大漏斗繼續下沉。
生態補給水的價格是每立方0.35元。
實際上藍色時代并沒有賺太多錢,隨著輸水距離的延伸,平均每十公里,就要提升0.01元的運輸成本,一百公里就是一毛錢。
比如滄州到石門,輸水管道長度就達到了360公里左右,單單是輸水成本就達到了0.36元。
再加上凈水成本、設備折舊、人員費用等,這些加起來的成本在0.16~0.18元每立方左右。
因此生態補給水,在距離沿海50公里之內,平均每立方賺0.12~0.14元;距離50~100公里,平均每立方賺0.07~0.09元;超過200公里,基本就是在虧損狀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