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氣候變化-《納米崛起》
第(1/3)頁
室內農業的優勢非常大,缺點也非常大。
主要缺點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是技術性問題;二是成本性問題。
技術性問題,可以細致的概括為:日光燈光源、藥肥噴灑、真菌繁殖、人造土壤的板結。
而成本問題,就是室內農業的建設會維護成本相當高,普通鋼筋混凝土建筑物作為農業大廈,最多只能實驗40~50年左右。
目前技術問題已經被攻克,只剩下成本問題,而成本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和能源成本有關系。
另外鋼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壽命問題,也可以采用氧化硅—氯化鈉這種新材料,不僅僅成本更加低,而且強度和使用壽命都非常高。
正常情況下,氧化硅—氯化鈉為主材料的新型建筑,使用壽命通常在120年左右。
而且可以通過重新鍍膜和熱熔重塑,讓建筑物重獲青春。
農業大廈將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可以逐步取代自然農田。
目前豐民農業和北大荒集團,已經在北方地區建立大大小小57棟的農業大廈,占地面積達到3.4萬畝,內部可種植面積達到了170萬畝。
雖然是實驗性質的項目,但這170萬畝室內種植面積,相關農作物的年產量,卻比北方自然農田高,平均每畝的生產效率,達到自然農田的2.4~2.7倍左右。
如果全力推廣農業大廈型的室內農業,本土以前的18億畝耕地,其綜合生產效率,才相當于占地2400萬畝的農業大廈(50層高)。
農業大廈,也可以叫農業工廠。
在黃修遠看來,這是未來的必經之路,農業遲早要擺脫自然環境的限制,進入全人工農業時代。
其實這也是大中華區,農業戰略難以避免的方向,隨著老一輩農民的年齡變大,這些老農民遲早要退出勞動者行列。
那農田就需要新一代來繼承,但是新一代很難理解父輩的勞動模式,讓一個大學生拿著鋤頭去耕田,這明顯是在強人所難,也是在浪費人才。
這個時候,高技術的室內農業,和北方平原的大機械化農業,就成為新一代農民的重要發展趨勢。
同時這也是維持30億人口富裕生活的關鍵,僅僅依靠自然農田,要維持30億人口的富裕生活,顯然存在很大的壓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