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東游記(三)-《納米崛起》
第(2/3)頁
聽當地人說,這個湖泊叫“嘎順淖爾”,意思是苦海。
公路橋和鐵路橋下,是一片碧藍的湖水,嘎順淖爾的湖面,比以前擴大了2.7倍,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大型淡水湖。
本來作為內陸湖的嘎順淖爾,本身只能是咸水湖,除非出現巨大的地質變動,不然很難變成淡水湖,但科技的力量,卻將這個咸水湖變成了淡水湖。
主要是海水淡化工廠和污水處理廠,加上輸水管道注入的淡水,以及上游弱水河,也源源不斷注入淡水。
這些綜合因素,導致嘎順淖爾迅速從咸水湖,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淡水湖。
當然,此時的嘎順淖爾,還有一旦濃度的含鹽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太過于快速的改變,導致原來的咸水湖生態被破壞。
只要拉長轉變時間,這里的動植物,和逐漸適應淡水環境,最后完成生態轉變。
其實為了保護當地生態,阿拉善盟的環保部門,制定了一個“一湖兩水”策略。
就是將原來的嘎順淖爾,變成現在的東嘎順淖爾、西嘎順淖爾、北嘎順淖爾。
其中東嘎順淖爾,就是老湖區,也是改變緩慢的咸水湖區;而西嘎順淖爾、北嘎順淖爾,則是新形成的淡水湖區。
通過地形和人工堤壩,分割成為三個湖區。
現在電車經過的區域,其實就是西嘎順淖爾。
這種新淡水湖、老咸水湖并存的局面,在整個大西北并不少見,主要是為了保護生態多樣性。
而這些年來,整個大西北地區的年降水量逐漸增加,也導致很多湖泊,湖水面積在逐年擴張。
另外大西北的植被迅速恢復反彈,其實也是全球冰冷的一個大因素,因為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轉變成為固定的有機碳。
如果僅僅是幾個小沙漠的植被,那對于全球的氣候影響不大。
但大西北,加上漠北、中亞,還有澳洲的沙漠戈壁灘,被改造的沙漠戈壁灘面積,已經累積達到了284萬平方公里。
如果加上大中華區的節能減排、新能源技術應用、儲能碳粉抽取二氧化碳,一系列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正在逐年下降著。
這背后隱藏的殺機,已經開始在向中高緯度地區,露出兇殘的獠牙。
其實所謂的全球變暖,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甚至全球變暖才是有利于人類文明延續的方向。
畢竟地質時期中,明末的小冰河時代,不過是小菜一碟。
真正的冰河時代,全球年平均溫度,要比現在低10~20攝氏度,溫帶相當于寒帶,亞熱帶相當于溫帶,而南北熱帶加起來,也只剩下不到10個緯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