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前沿(二)-《納米崛起》
第(1/3)頁
黃修遠之所以對3067研究所如此關注,并不是因為該項目對于人類戰(zhàn)斗力的提升。
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個項目的根本意義。
無論是納米內骨骼、納米內皮層,都是黃修遠提出的項目,盡管他沒有親自參與具體的研究,但大體方向還是由他來把握。
這個項目的深層次意義,在于太空。
具體而言,就是為了讓人類可以在失重環(huán)境下,保持長期的生活。
為什么人類無法長期在外太空生活?其中的核心限制因素,就是低重力環(huán)境。
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是藍星地面,身體也和藍星環(huán)境相適應。
而外太空的低重力環(huán)境,會引起太空綜合征,包括骨質疏松、血管粥化、肌肉退化之類。
這些太空病,一般會在8~12個月的太空生活后,逐步顯像出來,嚴重可能造成致命傷害。
哪怕采用離心機鍛煉法和專門的飲食調控,太空生活時長,也不宜超過15個月的極限。
雖然宇航員返回藍星后,可以通過科學的鍛煉和飲食,逐步恢復身體健康,但一旦在太空生活的時間,超過了最大限度,可能出現(xiàn)不可逆轉的損傷。
因此中華航天局設定的宇航員太空工作期限,分為專業(yè)宇航員最長9個月,非專業(yè)宇航員最長6個月。
比如之前上去月球的程存武,單次最長只能在外太空工作6個月,而且回到藍星后,休息調整時間,也不得低于6個月。
在探索宇宙的初期,宇航員絕大部分都是專業(yè),或者半專業(yè)人員組成。
但是到了中后期,必然需要考慮普通人上外太空的事情,如果還是現(xiàn)在的宇航員培養(yǎng)模式,那效率就真的太低了。
因此太空人類生存學應運而生。
比起毫無頭緒的人工重力技術,或者工程量超大的離心力擬重力技術,或者是基因進化技術,黃修遠更加看重另一個技術——液壓擬重力技術。
這是他思來想去,覺得是目前唯一可以實現(xiàn)的太空生存技術。
他打算利用液壓力,來代替重力,模擬藍星重力作用在人體的效果。
那要如何實現(xiàn)這個技術方案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