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開端(四)-《納米崛起》
第(2/3)頁
別看這個重量非常少,實際上這是一個車廂的重量,一條纜繩上,并不是一次只能拉一個車廂。
根據計算,只要調節好車廂之間的位置,平均每500公里左右,就可以安裝一個車廂,以纜繩35786公里的長度,可以安置七十多個車廂。
相當于單纜繩最大的運輸量,是2.1萬噸左右。
這是單線,另一條纜繩是向下運輸的,同樣是也是2.1萬噸左右。
不過考慮到,需要在中間加裝幾個中間空間站,至少要建設近地軌道空間站、中層軌道空間站,可能需要犧牲一部分運輸力。
最后設計出來的重運輸力,應該是單線1.8萬噸左右。
而車廂的速度并不快,巡航速度是5公里每秒,這也是為什么要每一個車廂間隔500公里的原因,就是為了在突發狀況下,可以留下100秒的應急時間。
按照這個速度,一個車廂如果要從地面站前往同步站,最快的情況下,需要7157秒,即119分鐘一趟。
一天下來,在理論上可以運輸12趟。
考慮到實際情況,一天可以跑10趟左右,就差不多是極限了,也就是說太空電梯一天的總運輸量,最大在18萬噸左右。
一天18萬噸,這對比當前的運載火箭,載荷基本是提升了兩個量級。
如果將運載火箭比喻成小貨車,那太空電梯將相當于鐵路運輸,兩者的差距非常巨大。
在無法建設質量投射器的藍星,太空電梯是當前的最優方案,也是解決普通人進入外太空的好辦法。
畢竟畢竟普通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除非進行人體改造,不然很難一下子適應宇宙飛船的強烈加速力。
而太空電梯是可以慢慢加速的,不需要一下子將速度飆上去。
雖然聯邦的抗荷艙技術,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但是有一個比較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必須進行人體改造,安裝一些輔助的器材。
這也是現在宇航員們的職業標志,身體表面有明顯的控制閥。
如此明顯的改造,雖然對于很多人而言,并不是不能接受,就如同打耳釘、鼻環之類。
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因此必須考慮另一個補充方案,讓盡可能多的民眾,可以參與到宇宙開拓事業之中。
黃修遠將建木計劃的地面站臨時總部,設置在貝克島的北側,站在島嶼的最高峰,清晰的可以看到南側海面上的船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