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據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等人考證,1836年內森去世時,他是英國最富有的人,幾乎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算上內森的幾個兄弟,當時羅斯柴爾德家族確實站上了世界之巔,擁有600萬英鎊資產。 到了1852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資產更是達到了953萬英鎊。而且內森的后代也不賴,1870年代,內森的四個兒子遺產總計840萬英鎊,超過同時期英國任何家族的財產。 普法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戰爭爆發,羅斯柴爾德家族風光了一個多世紀,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后,羅斯柴爾德迅速銷聲匿跡。 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里隨手辟《貨幣戰爭》的謠時,也順帶提到,歐美的大銀行,包括瑞士的瑞銀集團、蘇黎世信貸、德意志銀行,以及米國的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都紛紛上市,融得大量發展資金。 羅斯柴爾德的標志是被折斷的五支箭。 羅斯柴爾德王朝的締造者梅耶·羅思柴爾德有五個兒子,全都子承父業。 這個家族的族徽是五支箭。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私人藝術家莫里茨·奧本海默有一幅畫,揭示了這個族徽的象征意義。 這幅畫描繪的是《圣經》里的一個故事:生命垂危的父親要五個兒子折斷捆在一起的五支箭,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這位父親自己把這捆箭拆開把其中一根折斷,他說,家族的力量來自于團結,一根箭容易被折斷,五支箭抱成一團就不容易折斷。就如我們華夏國的諺語所云“兄弟齊心其力斷金。” 其實這個故事已經不僅僅是在米國比較出名了。 甚至在華夏國的張偉,都是聽過這個故事的,雖然不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 羅斯柴爾德兄弟一直銘記這個古老的寓言。父親死后,他們各奔東西,希望創建世界上第一家家族銀行。老羅斯柴爾德臨終時囑咐孩子們“一定要和舟共濟”,教導他們要有矢志不渝的家族觀念。 所以,時至今日,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夫婦中,有29對是近親結婚,而且大都是猶太人。 不過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隱憂已經出現,近親結婚的結果,加上財富的壓力,已經導致家族的生育力不斷下降,這個王朝或許將來也有滅亡的一天。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已做了250多年。 “奔馳”汽車、銀行和蘇伊士運河是這個家族送給人類的禮物。 其實,羅斯柴爾德家族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19世紀的歐洲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歐洲有六大強國:大不列顛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匈帝國、普魯士和羅斯柴爾德家族。” 時至今日,前五大帝國均已失去昔日雄風,惟有羅斯柴爾德家族依然如日中天。 另外這個家族里面還一直有著猶太傳統。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并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重要。 羅斯柴爾德家族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 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 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梵蒂岡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 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萊昂內爾在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 他不愿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圣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 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后來同意了,這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 27年后,萊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議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羅斯柴爾德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 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 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 倫敦的沃爾特(1868~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