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8章 達成共識-《寒門仕子》
第(1/3)頁
李良吉自詡是道德明君,這話雖有些自夸,但他的真實水平還是有的。
以他的智慧,怎可能想不通那其中的道道?利國利民的說法他確實信,畢竟有大華的實例在那放著,事實勝于雄辯的確毋庸置疑。
但是,權利上就有些割舍不下了。
在他的認知里,權利的重要性幾乎堪比自身的生命,不到迫不得已,絕不能輕易放權。
但是眼下,形勢的主動權并不在皇家手里,你愈集中權利反而愈會引起地方的警惕,繼而增加矛盾。
客觀而論,當下南北的施壓,威力堪比巨石壓卵,作為朝廷必須要謹慎對待。就歷史上的經驗而言,一旦出現強枝弱干的現象,這王朝距離崩解也就不遠了。
即使有不世之臣挽狂瀾于將傾,也不過是茍延殘喘式的續命,并不能改變最終結果。所以,即使殷俊回京斡旋,依舊不能彌補當下的罅隙。
除非齊譽能死而復生,但是,他畢竟是凡人之軀,終究有告老致仕的那一天,他若下野,社稷仍會動蕩不安。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來看的話,大奉未來的命運已然為定數,此乃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更改的。
建武帝之言并非胡諂。
他適才的建議確實可以采納,與其看著社稷崩解,還不如轉化成另一個大華。
李宏裕的觀點也大致如此,他曾為齊譽的半個徒弟,長期的耳濡目染讓他感悟巨多,思維方面也更加地具有前瞻性。尤其是近年來的大澤游歷與尋幽訪勝,其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了顯著提升。
他基本認同,皇權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的社會了,皇家若能尋個恰當的時機全身而退,把權利讓賢他人,不失為是高明之策。
這也就是為什么,他直呼游歷大華不虛此行的原因。
在這整場溝通中,建武帝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他這個案例的存在,才從根本上消除了李宏裕以及李良吉的后顧之憂:可見,于此制下,放權后的皇家并不會被世人清算,而且不失將來的榮華富貴。
現在面臨二選一,要么看著大奉傾倒,要么直接放手權利。
秉持著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李家父子倆全都默認了順應時勢。
殷俊本是傳統思想,雖不至于固步自封,但骨子里還是很維護皇家正統的。不過,近年來的世界漂流經歷還是影響了他的固有觀念,最起碼,他已經開始嘗試接受新事物了。
這個世界確實變了,若與時俱進的話,就一定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