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除開西夏,高麗這邊,高麗國王王晛也決定派出由年僅十五歲的王太子王祈為代表的百人使節(jié)團,以此向蘇詠霖表達高麗方面的誠意。 高麗希望蘇詠霖可以感受到這份誠意,親自冊封高麗國王和王太子。 姿態(tài)表明之外,對于明帝國所宣稱【吾國皇帝非天子乃人皇】的說法以及【明】這個國號,高麗王朝內(nèi)部議論紛紛。 高麗文人受儒家經(jīng)典影響非常深刻,且大有原教旨主義者的風范,一味追求儒家經(jīng)典內(nèi)所描述的完美世界,也很崇尚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局面,認為這樣就可以達到天下大同的追求。 當然他們嘴上是這樣說的,私下里到底是怎么做的,大家也都清楚。 這批王晛寵幸的文官們首先是覺得【明】這個國號有點問題。 他們遍翻中國史書也找不到國號為明的古國,接著得知這個國號是明國皇帝自己決定的,出發(fā)點是為了紀念那些為了建立明國而英勇戰(zhàn)死的人,頓時感覺這樣做不正統(tǒng)。 那些丘八有什么好紀念的? 他們不明白—— 主要高麗在文武方面也學足了北宋,對武人相當輕賤,對文人相當重視,高麗的整個社會風俗也和當年北宋差不多,講究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進而他們得知明國皇帝不要做天子,要當人皇,便又覺得中原皇帝貿(mào)然改變祖宗的做法是不祥之兆。 如果中國皇帝不做天子,皇帝百年之后,江山又如何可以延續(xù)呢? 由此,這種觀點引發(fā)了高麗文臣對明帝國和蘇詠霖的批判和質(zhì)疑。 他們在非公開的場合議論這件事情,認為蘇詠霖肯定是膨脹了,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這會給明帝國帶來災(zāi)禍。 總體來說,他們意識到明帝國是個武人建立起來的政權(quán),并不那么尊重儒家傳統(tǒng),所以對其的觀感較為負面。 而在這一片質(zhì)疑聲中,只有尹鱗瞻一個人對此公開表示反對,認為蘇詠霖這樣做肯定不是出于膨脹什么的說法,而有著深層次的用意。 王晛不明就里,就詢問高麗國內(nèi)唯一面見過蘇詠霖的尹鱗瞻,問他蘇詠霖到底有什么用意。 “具體用意臣不可能知道,明帝也不會告訴臣,臣只是覺得明帝并不是那種得志便猖狂的人,明帝雖然年輕,卻非常內(nèi)斂,并不以處處刻意強調(diào)自己的功績。 尋常囂張之人恨不能把自己的功績寫在臉上讓人看到,四處招搖過市,惹人厭煩,而明帝并非如此,明帝的所作所為較為低調(diào),常談民生,未聞功業(yè),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而做人皇不做天子,不似明帝所為。” 王晛想了想,又問道:“在你看來,明帝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尹鱗瞻認真的想了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