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八十二 失去先機的劉錡-《啟明1158》
第(1/3)頁
關于守江必守淮的事情,不只是劉錡,南宋朝中的有識之士也早就提出來了,他們也希望朝廷可以改正。
奈何紹興和議之后,南宋生怕與金國產生什么摩擦,本身淮南地也面臨著黃河改道和泛濫的風險,投入大筆資金構筑長期軍事防御設施有點劃不來。
萬一大水泛濫,就足以把淮南地的軍事防御設施全部沖毀,到時候血本無歸,賠錢的還是朝廷。
這樣一考量,主和的南宋政府干脆定下了重點防御長江各大渡口而不是重點防御淮河的決定,將防線后移。
一來避免黃河泛濫帶來的危險,二來也能增加軍事緩沖區,防止和淮北金國擦槍走火。
一旦開戰就準備放棄淮南,以淮南地拉長敵軍補給線,增加宋軍防守獲勝的可能。
而且萬一戰爭期間黃河泛濫,那么宋軍就等于躺贏,不戰而勝,北方軍隊不敗而敗,豈不是美滋滋?
懷著這樣的想法,南宋的這一策略一直被貫徹下來,哪怕是金國覆亡之后,這一策略也得到了充分的延續,沒有被改變。
而當劉錡從京湖戰區調防到淮南戰區的時候,就發現南宋政府不在淮河一帶設下防御的做法實在是不太安全,便屢次上表要求駐防淮河沿岸的重鎮。
他打算把總指揮部設在淮南重鎮揚州,分兵防守寶應和盱眙,三地互相策應,以此力?;茨喜皇В执蛩泷v軍清河口,以監視、阻擋明軍可能的南下。
朝廷一開始沒有回應劉錡,不曾理睬他。
當時的朝廷只想要和平,誰能顧及到戰爭?
注定建設淮河防御的行為萬一被明國誤解了,引得友邦驚詫,那可如何是好?
直到明宋戰爭陰云密布,朝廷才重視起了劉錡的建議。
周麟之出使勝算渺茫的時候,朝廷忙不迭的允許了劉錡重點駐防淮南重鎮的建議,允許劉錡出鎮揚州,并且實現他的三地駐防計劃,還主動給他提供了數量不小的軍費。
劉錡得到朝廷允許的時候已經是三月二十日,距離明軍出兵只剩下三天,他再怎么緊趕慢趕也是做不到的。
除非有火車,否則根本不可能在三天之內實現他的淮南駐防計劃。
更別說劉錡從京湖戰區轉移到江淮戰區之后,面對鎮江府的軍隊也是花了好長時間、換了一批軍官才勉強掌控住,否則鎮江府的軍隊他根本指揮不動。
南宋軍隊里大大小小山頭林立,劉錡雖然是在兩淮地區起家的名將,但是后來被解除兵權,調任荊南知府,做了文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