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零七 真的一滴都沒有了-《啟明1158》
第(2/3)頁
雖然明帝國的財政收入遠不僅僅如此,但是明帝國需要用錢的地方更多。
戰爭費用并不屬于帝國的常規費用支出,沒有提前的預算,沒有那個封建國家會提前給戰爭準備戰爭預備款項,都是隨時發生隨時支出。
所以每一次干仗都是主戰派和負責財政的官員之間的斗智斗勇,內耗嚴重的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南北兩宋。
明帝國有著統一的號令和一致的目標,發動戰爭的權力不歸屬文官政府,而屬于皇帝和軍隊系統,遇到可能發生的戰爭,都是皇帝和軍隊系統單獨商議,文官政府無權對此置喙。
唯一可以參與進來的財政部也只能提出財政建議,無權對戰爭發起與否這件事情提出反對意見。
所以在明帝國內部,這方面的內耗被蘇詠霖控制在了最低,也竭盡所能降低成本。
但是再怎么控制成本,必要支出不能少,所以這一次開戰對于明帝國本就吃緊的財政還是挺有壓力的,所幸白條的存在暫緩了一部分壓力。
可現在既然戰爭打贏了,當然要連本帶利的弄回來,所以周至和周志學商議之后,開出了一個一千萬貫錢的戰爭賠款的價目。
這讓南宋談判官員們倒吸一口冷氣,連史浩都有點被嚇到了。
這些談判官員包括史浩在內,都是懂得常識的,對于經濟也是相當了解,很多人甚至就是搞財政出身的,對南宋混亂且糟糕的財政現狀深有體會。
按照常規預算來說,發動一場十萬人的中等烈度戰爭,需要大約三百萬貫錢的軍費來完成。
當年北宋時,宋國文官就是算了一筆賬,覺得支出軍費太恐怖,還不如花錢買和平,給歲幣,一年才支出多少錢?
這明顯是大宋賺了對不對?
要不怎么說這群文官無恥呢?
他們根本不會去認真考慮軍費支出往往是一次性的,打贏了還能有賺回來的機會,而歲幣一給就是幾十上百年不說,人家還要白銀。
白銀大多數都是江南福建山區等地開采煉制,契丹人也不會自己到江南來拿,而要宋人從江南運輸到河北交割給他們,這期間的運輸費用還要宋國自己承擔。
宋國自己承擔不就是折騰百姓?
運輸路線沿途的百姓需要無償負擔轉運的任務,折騰的他們苦不堪言,還會影響到農業生產,這其中產生的隱性損失遠超軍事戰爭的支出。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只要士大夫能得到和平,能夠不打仗,能夠節省軍費,百姓死活跟他們有什么關系?
當年如此,現在也一樣。
只要戰爭賠償能換來和平,給他!
反正又不是咱們士大夫老爺們自己出錢,不是自家錢,花的就一點不心疼。
史浩算是比較有良心的,所以他驚訝于明國的獅子大開口。
明帝國這一戰就算他們號稱十萬大軍,一千萬貫錢也足夠他們同時發起三場同等規模的戰爭。
那差不多就是能把南宋三個戰區全部毀滅掉的滅國戰爭級別的軍費支出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