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到洪武二年三月,最新款式的騎兵手弩改制完成。 新款的騎兵手弩設計比較精巧,使用了更加優質的材料制作弦,又采用了連弩技術和定制箭矢,一次裝填可以連續發射五次,射程和射擊力度較之原有的都有所提升。 唯一有點問題的就是成本比較高,所以到目前為止只完成了兩批量產,只給戍邊騎兵隊裝備了。 此番作戰,蘇詠霖窮搜內庫,準備了兩萬把新式騎兵手弩分配給了北伐軍,韓景珪如獲至寶,全部裝備下去,讓一部分騎兵鳥槍換炮,拿著新式手弩就射個不停。 弩好就好在上手比弓箭容易,技術門檻比較低,相較于弓箭手可以更快的形成戰斗力。 和金兵作戰的過程中,光復軍就是靠著快速形成戰斗力的弩手撐起了門面。 可弩壞就壞在制作成本高,維護成本高,糟糕的王朝經濟承擔不起那么大的損耗。 所以這種高端兵器一般不怎么給軍隊普及,也使得有些時候明明王朝軍隊掌握這樣的技術,卻不能列裝軍隊。 蘇詠霖就沒有這樣的困擾,大把大把的往軍隊和科研方面砸錢,無論什么高端兵器,都給我攻關技術難題,想方設法降低成本,然后給我量產,給我列裝! 不要告訴我們什么新發現什么新技術多么牛逼,我就問你們兩個問題。 能不能量產? 能不能列裝軍隊? 于是在此時此刻,使用新式手弩的明軍騎兵們的確讓善于騎射、奔射的克烈騎兵們體會到了什么叫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 鋒銳的箭矢如雨點般打來,這并不是什么讓草原騎兵感到奇怪的事情。 可是一輪一輪接一輪不停地箭雨就很讓人費解了。 他們到底是怎么在那么短的時間內那么快的完成了發射? 草原騎兵們想不通,也沒有時間能夠想通,他們已經來不及了,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思考了。 如雨點般的箭矢打擊在明軍騎兵沖鋒的時候足足來了五次,而克烈騎兵們的射擊只有一次。 量變帶來的質變使得沒有裝甲的克烈騎兵們紛紛墜馬落地,密集的箭矢給克烈騎兵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他們成片成片的中箭墜馬倒地,或死或傷,而給明軍帶來的打擊卻相當有限。 誠然,在這樣激烈的對抗之中中箭落馬就等于死亡,不被摔死也很容易被戰馬踐踏而死,但是相比之下,克烈騎兵的死亡狀況遠遠比明軍恐怖多了。 脫里頓時就覺得自己看不懂戰局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