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彥倒是好說話,有仗打有功勞可以領,他當然高興。 但是汪應辰考慮的就很很多了,他讀了張符的兩封信件之后,感到十分猶豫。 “此人之父乃明國太尉張中彥,這張中彥曾經也是我們大宋的臣子,后來又做了金國的臣子和明國的臣子,三姓家奴一個,能信任嗎?該不會是什么陰謀吧?” 吳璘點了點頭。 “張中彥雖然是三姓家奴不值得信任,但是他的處境非常之差,他是降臣,蘇詠霖在關東大搞反腐,殺了很多人,現在關中可能就是他下一個目標,而關中貪官污吏可能更多,這些人擔心被蘇詠霖殺死,急于尋找出路。 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出路就是南下奔蜀,所以我認為,他們不可能搞什么陰謀就算要搞什么陰謀,他們也沒有必要那么急切,短時間內就給我兩封信,催促我回復他們,可見心情之急切。” 吳璘的分析還是有意義的,有了這層關系在里面,汪應辰感覺這應該是很有可能的選項。 “雖然是個很不錯的機遇,但是事關重大,連我也不能做出決斷,只能等待朝廷的允許了。” 吳璘聞言,略有些焦急。 “此去朝廷千里之遠,待朝廷回復抵達我等再做行動,可能已經遲了,戰機已經貽誤了。” “正是因為遠,才必須要聽朝廷的。” 汪應辰看著吳璘,低聲道:“吳將軍,你是國朝名將,資歷深厚,大宋沒有比你更加資歷深厚的將軍了,你更應該自尊自愛,愛惜羽毛,千萬不能做出損失朝廷信任的事情,我言盡于此。” 吳璘啞口無言,最后無奈搖頭嘆息。 “這個道理我何嘗不懂,那么多年來都是如此,我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僭越,可這個機會實在是……真的很難再有下一次了啊!” 汪應辰猶豫片刻,還是一聲長嘆。 “不論如何,一定要聽朝廷的,沒有朝廷的命令,川蜀不能有絲毫動作,對于吾輩來說,朝廷的信任比打勝仗更加重要。” 吳璘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放棄了勸說,放棄了這個機會。 離開的時候,吳璘對身邊的王彥說道:“我有一種感覺,我感覺錯過這個機會,咱們可能就再也沒有回到關中故鄉的可能了。” 王彥也頗為無奈。 “我何嘗不是呢?但是汪應辰說得對,咱們是武將,還是邊關武將,手握權柄,更要謹小慎微,不能做出有損朝廷信任的事情,否則得不償失,前車之鑒,后世之師。”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