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兩種截然不同的屬性出現在同樣的人這種存在的身上,讓他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從這些人的成長經歷開始研究,剖析,一點一點的探究他們為何高尚,為何卑劣。 面對人民的苦難,他不是嘆息或者施舍,而是想要搞清楚人們為什么苦難,為什么農民總是吃不飽肚子,為什么社會底層從來都那么苦。 當他的父親和祖父給了他否定的答案并且并不支持他的探究時,他發出了觸及靈魂深處的詢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他不能也不愿意接受這種答案,他要探究,他要搞清楚南宋百姓為什么那么艱難,生如螻蟻。 他從社會表現開始研究,進而發現南宋王朝的整體制度就是這樣一個以壓榨百姓為基本存在的制度。 這個制度的誕生從來不是為了讓人們吃飽、過上好日子,而是為了方便統治者辦事。 當統治者有較好的行動理念的時候,百姓的生活就會相對輕松一些。 而當統治者沒有好的想法,只想享樂,或者想要大興土木、發動戰爭的時候,這套制度的殘酷才會真正體現出來。 這套制度可以給予,但是更多的是恩賜的性質,告訴你賜給你是恩賜,不是正常的獎酬。 但是從你手中奪取則是毫無難度的,剝削是這套制度的底色,將一切從底層的手里奪取并且交給上層肆意享用才是這套制度的底色。 也因此,蘇詠霖意識到了百姓之所以苦難,根本原因就是這套以剝削壓迫從而塑造穩定的制度。 不打破這套制度,百姓永遠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哪怕他們本該得到這樣的好日子。 然而當蘇詠霖想要發起行動打碎這套體制的時候,卻發現他的力量太弱小,而統治者卻掌握了極為強大的壓迫剝削的力量,得以運轉這套殘酷的體制。 他思來想去,一時間居然找不到可以改變這種現狀的辦法。 從內部,從他自己的身份入手,他發現自己無法破局。 那么該怎么辦?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