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三 終不與大明為敵-《啟明1158》
第(1/3)頁
對于陸游的婉拒,蘇詠霖不得不承認他是對的。
而且還有一點,就算人可以帶回來,思想未必一致。
陸游和他的家人、和他的友人之間未必有一樣的思想,他們之間未必能夠互相理解,強行帶來,不是好事。
家人或許還能諒解,友人就未必了,他那些做官的友人,做學者的友人,又有幾個人能夠接受革命思想呢?
就算是陸游本人,現在也還對暴力革命懷有疑慮。
在蘇詠霖看來,他的思想傾向上同情底層民眾,反感舊的統治階層對民眾的殘酷統治,對底層民眾的悲慘遭遇感到痛惜,但是反抗意愿不足,推翻現行體制的意愿不足。
陸游更加傾向于協商,傾向于走溫和改良之路,避免互相之間的決裂和戰爭,主張在和平的前提下推進明國利于民生的政策。
這取決于他的出身和他過去的經歷。。
他眼中的官僚和底層民眾眼中的官僚不同,他眼中的官僚是有好有壞的,有貪官污吏,也有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偉岸士大夫。
而底層民眾一般接觸不到偉岸的士大夫,只能接觸到辦事的小吏,小吏們唯利是圖,底層民眾眼里的官僚自然是清一色混蛋。
這種認知上的差距是陸游的思想傾向較為柔和與保守的緣由。
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行把陸游和他的家人、友人帶來,只會給他們帶去不必要的痛苦與折磨。
作為第一個因為認同思想而部分覺醒乃至于主動透露情報給明國的南宋官員,陸游的意義不在于他本人有多大的價值。
而是他的出現告訴了蘇詠霖,南宋朝堂上的官員們已然產生了分化,盡管他本人沒有刻意發動對南宋朝堂的分化攻勢,盡管這種分化此時此刻還不是那么的明顯。
但是既然出現了第一個陸游,那么第二個第三個陸游也不是不可能出現。
他的政治思想攻勢不僅讓南宋統治階層當中的保守派和死硬派團結起來,跳的更高,也讓當中的改良派和改良派當中的激進派逐漸覺醒。
假以時日,在明軍全面南下之前,其內部出現徹底的反體制革命派也不是不可能。
這是好事。
每多一個同志,就少一個敵人,勝利就會早來一天。
所以蘇詠霖沒說什么,只是笑了笑,表示了自己的理解。
“我知道了, 如果務觀先生不愿意,我不會強行推動此事, 一切以務觀先生的意愿為主。”
“多謝陛下諒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