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六 趙構不回來-《啟明1158》
第(2/3)頁
畢竟趙構還活著,趙佶的幾個兒子也還活著,他不是唯一的皇位傳承者,只要大臣們愿意,他們聯起手來,就能改天換地。
趙昚不會這樣想,陳康伯當然也不會這樣去想。
但是他是新任樞密使, 他的職位要求他用最壞的角度去思考國家大事。
“老臣不愿意相信這一切,更不愿意相信明皇是在做什么偉業, 老臣覺得他是別有所圖, 用心險惡,但是為了大宋, 老臣必須要從最壞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所以,老臣不得不相信。”
陳康伯的意見讓趙昚十分嘆息。
“相公所言甚是啊,凡事, 總要想到最壞的一面,若不能想到最壞的一面, 等最壞的情況發生了, 就會猝不及防, 手忙腳亂, 再來一次靖康之恥也未必不可能。”
“老臣以性命保證, 只要老臣一息尚存, 絕不讓大宋重蹈覆轍!”
陳康伯在趙昚面前跪下,表現自己的決心。
趙昚點了點頭, 然后扶起了陳康伯。
“相公的心意,我已經很清楚了, 未來的事情還要多多依靠相公了。”
陳康伯點頭應諾。
接著趙昚又和陳康伯商議了一些明國見聞, 得知了一些明國有而南宋沒有的制度規章, 得知了明國正在好端端運行的一系列政策。
深深感覺到危機的趙昚越發意識到對南宋的弊政進行變革的重要性。
外事商議完了,趙昚又開始和陳康伯商議讓他頭疼的內事——趙構。
“太上皇久居溫州不愿回歸, 我派十一次使者前往迎奉,太上皇還是不愿意回來, 他久久不愿意歸來,于我而言, 非常不利,他要的戲臺我修了,連宮殿我都幫他一起修了, 他還要干什么?”
趙昚深深地為趙構的不配合感到不滿。
他是太上皇,一直待在臨安外頭,待在他不能直接控制的地方,這也讓他感到非常的不安。
陳康伯作為知道內情的少數人,知道趙構和趙昚幾乎已經撕破臉的關系,微微嘆息,但是卻不得不為趙昚思考解決方法。
因為不管怎么說, 太上皇和皇帝分居兩地,在南宋朝臣們看來, 在天下人看來,就是皇家內部不和、內部爭斗的意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