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十九 姚仲忍不了-《啟明1158》
第(1/3)頁
上一次平叛戰爭結束之后,宋軍京湖戰區的軍事格局有了不小的改變,主要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個部分是來自中央的禁軍,侍衛步軍司統帥周赟統領一萬五千名侍衛步軍司的士兵在九江一帶駐扎,取代了原先戚方的地位。
當然這不是趙昚愿意的,只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應急措施,戰敗之后京湖戰區軍隊緊缺,無奈之下才讓侍衛步軍司頂上,負責監視警戒江南西路的農民軍。
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原先田師中、吳拱的殘部和姚仲自己所帶來的兩萬軍隊組成的四萬余軍隊,這一部分軍隊主要駐守在襄陽,負責警戒河南地的明軍河南兵團。
但是這樣一來,鄂州地區的防務就空虛了,從漢陽方向壓制農民軍的軍力就不夠了。
萬一農民軍忽然選擇從這個方向突破,就能一舉突破漢陽防線,從而北上襄陽,威脅到南宋最重要防區的后方。
那就太危險了。
于是南宋朝政相對穩定之后,八萬人募兵計劃進行后期,樞密院就開始把原先準備補充趙構殿前司的部隊三萬人開赴鄂州,重建鄂州大軍,試圖重新恢復對江南西路地區的壓制。
為了確保這支軍隊聽命令、不亂搞事情,這支軍隊從士兵構成到軍官構成有六成都是新招募來的,其中軍官有不少都是通過特科武舉還有民間選拔的方式招募來的。
樞密院認為這支部隊很精銳,很有勇力,還配備了不錯的裝備。
當然,統兵大將還是要用有經驗的人,樞密院選來選去,選中了昔年張俊麾下為數不多真正會用兵的名將王德的兒子,王順。
王順跟隨王德常年在軍中生活,數次跟隨王德出生入死,立下戰功,以驍勇善戰聞名,于是被任命為鄂州大軍都統制,統領這支大軍順著長江前往鄂州駐扎。
另外,侍衛步軍司也被增兵一萬五千人,恢復了三萬人的編制,于是在洪武四年的下半年,南宋京湖戰區的軍隊基本上恢復到了戰前的狀態,兵力齊備。。
不過由于多是新兵,擁有戰斗力的軍隊主要集結在襄陽一帶,所以樞密院遲遲不能下達作戰的命令。
樞密院要求兩支新軍進行嚴格的訓練,日常耗費方面則由朝廷提供一部分,地方官府提供一部分,且后勤保障也交給地方官府負責撥付、運輸到軍營。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
后勤運輸和軍需用品的保障等等有一部分本來就要地方官府支出,其他的大部分還要地方官府負責儲存,這又是一筆支出。
又是耗費時間又是耗費精力,但是又沒有什么額外收入,加上長久以來的文武矛盾,京湖戰區的文官們為自己謀一點福利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京湖戰區的文官們做事情還是有點分寸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