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五十三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啟明1158》
第(1/3)頁
兇悍而身強體壯旳親兵們震懾住了城內的宋軍士兵,他們哭喪著臉在同樣哭喪著臉詛咒親兵們的軍官的帶領下,懷著出殯的情緒登上城樓準備作戰。
對于這些宋軍士兵來說,上城樓作戰等于自殺。
對于明軍來說,發射第二輪炮彈倒也不是什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對于難于操作的大將軍炮。
一發炮彈發射完畢之后,首先炮組的炮手們需要利用特制工具一起吶喊著努力,把火炮復位,按照炮管上的照門和準星調整射擊角度。
然后他們必須用帶鉤的刷子先把炮管內沒有燃燒完全的東西鉤出來,再用沾水的毛刷伸進炮膛清洗并熄滅火星,然后用干布包裹的炮桿伸入炮膛去擦干。
到這一步,炮手們才能再次填入火藥,放入炮彈,有時候還需要塞一些東西固定,增加氣閉性,最后引燃發射藥,進而點燃炮管內的火藥,進行第二次發射。
而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射擊次數的增加,需要給炮管子一些時間降溫冷卻,到后面炮管溫度很高的時候,甚至需要澆溫水來給炮管緩慢降溫,以維持炮管的發射狀態。
戰斗時間越長越需要給炮管足夠的時間降溫,避免炸膛和火炮壽命減損等等問題。
因為這樣的限制,每天發射炮彈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蘇詠霖就給神機營下令,每天、每一門大將軍炮的發射不能超過二十發炮彈,多的部分必須輪換發射。
所以神機營在使用大將軍炮進行發射的時候,還要注意上限,并且進行輪換發射。
事實上炮手們也不會每天都打滿二十發炮彈才進行輪換, 一般打到十發炮彈或者十五發炮彈的時候就要開始準備輪換了。
炮手們在戰斗的時候還要準備備胎用炮, 而從舊炮退場到新炮上場準備發射這個過程還需要相當的時間準備。
這段時間對于現在的火炮來說是必須要支出的,也是大將軍炮最大的弱點之一。
不過它的威力十分強大,是現在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攻城武器了,它的優點決定了明軍無法舍棄它, 只會不斷的改進它。
比如給它制定更好的固定炮身的辦法, 免去相當耗費時間的復位和調整射擊角度的程序。
這個程序要是免掉了,能給炮組節省一半的時間。
亦或者增強炮身強度, 讓炮手們不要總是擔心它會炸膛, 免去降溫時間,那么也能給火炮發射減去很多的麻煩。
第二輪射擊說到就到, 二十五門大將軍炮再次轟鳴出聲。
震天動地的轟鳴聲之中, 二十五顆鐵彈再次裹著灼熱的氣流砸向了樊城城樓,再次給樊城城樓帶去了恐怖的傷害。
宋朝以前襄陽和樊城的城樓都是土城,靠著一層一層的夯土夯起來的,較為結實耐用, 不過沒有包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