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為了盡快抵達襄陽并且不要耗費多余的時間,他們放棄了走水路和明軍、農民軍進行糾纏,而是選擇走目前還在宋廷掌控之下的陸路, 也就是淮南西路。 通過長江水道行進到淮南西路的安慶府之后,宋軍登陸,在安慶府集合以后前往六安, 再從六安前往信陽。 李顯忠和川蜀系將領之間還是有一點情分在的。 李顯忠出身陜西延安, 原先也屬于西軍這個大派系之中, 而現(xiàn)在的川蜀系將領也基本上都是出身西軍,只不過李顯忠沒有和他們在富平之戰(zhàn)失敗以后進入四川。 他的經歷較為坎坷。 先是假意投降金人,一番操作之后差點干掉了金軍主帥,之后逃亡西夏,得到了西夏皇帝的賞識,得以借兵攻金,之后又因為內部矛盾不為夏人所容,他就自立山頭招募兵馬打敗了夏軍的鐵鷂子。 再往后因為難以在關中立足,不得不帶著四萬多招募來的關中勇士進入四川回歸南宋,為時任四川宣撫使吳玠所接應、安撫,然后抵達臨安,進入趙構嫡系。 可以說川蜀系將領對李顯忠是有過幫助的,本身也屬于西軍這個早已不存在的大團體之中,有著一份特殊的聯(lián)系,所以在支援襄樊的問題上,李顯忠還是比較賣力的。 他帶兵疾馳猛進,以較快的速度進入信陽,在信陽,李顯忠探知明軍在棗陽有駐軍,于是做了一番分析。 他認為明軍在棗陽布置兵馬是為了防止援軍援助襄陽,因此棗陽守軍應該時刻警惕著信陽方向的宋軍,說不定他們已經知道了信陽方向來了一支宋軍,正嚴陣以待。 這樣一來,如果在棗陽開辟戰(zhàn)場和明軍對抗,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棗陽守軍和明軍的援軍,還不知道要打多久,要消耗多少兵力。 明軍戰(zhàn)斗力強大,這一點李顯忠一清二楚,他手上可以依靠的精銳人數(shù)不多,也就三萬人,要是在棗陽就拼光了,去襄陽就等于是去上菜。 不能在棗陽耗費太多的兵力,棗陽最好可以一戰(zhàn)而下,輕松取下,然后大軍直接奔赴襄陽,和襄陽明軍決戰(zhàn)。 但是明軍主將也不是傻子,要想辦法讓他們相信宋軍的主攻方向不在棗陽,而是在其他地方。 用兵之道,可不是敵人在哪里我就要去哪里打,而是要自己想辦法開辟戰(zhàn)場,想辦法讓敵人跟著我的步調去打,讓他們根本不知道我想要干什么。 李顯忠是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不是田師中那種大庸人,這一次援助襄樊,樞密院給了他比較大的自主權,他也充分運用起了自己的自主權,決定另外開辟戰(zhàn)場。 開辟在什么地方呢? 南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