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們還建立為各自子弟所準備的“蕃學”,培養各自的子弟。 還根據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聚居區設立寺廟、修道院等等,傳播自己所信仰的宗教。 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這些人大有將泉州當做第二故鄉的趨勢,且來人越來越多。 他們帶來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文化產品、宗教信仰等等,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和宗教信仰在泉州、廣州等地落地生長,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一個相當繁榮也異常復雜的經濟、文化局面。 而在蘇詠霖看來,這對于明國也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經過大革命和大清洗之后,明國基本上把舊官僚、舊地主士紳和依附著他們的大小商人清掃一空,幾乎整個社會階級都重塑了一遍。 于是乎可以拉動大量商業需求的舊統治階級被明國成體系的消滅掉了,國家內部的整個商業需求大大下降了,所以商業貢獻的稅收也就大大下降,連帶著整個商業規模的萎縮。 明國目前的的商業政策具體來說就是依托自農業生產基礎之上的保守商業政策,且基本上以國營為主,民營為輔。 民間有規模不小的商業行為,但主要集中在餐飲、零售、手工制造等等行業,這也是正常百姓所主要能接觸到的商業行為。 國家主要經濟行當都是財政部主導之下的國營狀態。 比如制鹽行業、冶鐵行業,比如釀酒行業,比如畜牧業,比如織造業,比如書籍刊印行業,比如造船業乃至于冷飲行業等等等等,基本上都處在國營狀態之下。 財政部下面有專門的部門負責這些商業行當的管理,包括大量手工工場在地方的設立也是財政部負責主管,這些部門負責管理這些行當在全國各地的原料生產、運輸、成品制造和發售。 可以說這一部分所獲雖然頗豐,但商業總收入在整個國家稅收收入當中的比重并不算很大。 主要民間需求也比較小,商業需求拉動不起來,也就很難發展起來,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務還是恢復農業生產,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和開辟荒地之類的,商業貿易并不是國家的主要任務。 也就是說明國目前并沒有足夠的內需,也缺少相關的管理人才,對于整個世界貿易行當來說了解的不多,這也就意味著明國缺少這方面的管理經驗。 蘇詠霖并不希望自己未來南下一統之后會因為缺乏管理經驗而把南宋已經搞得不錯的海外貿易給搞砸了。 一個優秀的成熟的受到廣泛認可的商業交易地點從成立到繁華,過程中投入的財政和行政成本以及一切的配套設施成本那是難以想象的巨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