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 三十年革命成功-《啟明1158》
第(2/3)頁
革命不僅僅是戰爭和改革,更是大規模的建設,是全然的煥然一新,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向上的奮斗。
這條路不僅漫長,而且艱辛,不僅艱辛,還充滿了誘惑與危險,革命者隨時都有可能死亡、墮落,但是若要通往最后的理想社會,只有這條路可以走,沒有捷徑。
更關鍵的是,沒有人知道這條路要怎么走才能抵達,也沒人知道要走多久才能抵達,作為領導者,他蘇詠霖也是在不斷的摸索,在不斷的思考,小心翼翼,一步一個腳印。
這一階段該做什么,下一階段又該做什么,對每一件正確的事情進行堅持,對每一件錯誤的事情進行調整,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盡管如此,他有著絕對堅定的意志,他相信這一切終將到來,他相信理想社會終究會建設成功,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最高理想,哪怕這條路要走上一千年、兩千年、三千年。
他看不到,就會將理想傳遞到下一代人手中,讓下一代人接過理想的火炬,繼續前進,直到理想來到人間。
而當前,他們的使命就是鋪路。
懷著崇高的理想,為后人鋪路,一步一步向前走,走的穩妥,走的堅定。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必追求一時之虛假成就,正如明國要全力反對、糾正南宋的虛假經濟繁榮。
這兩篇文章通過印刷總局和樹人書社的渠道進入到了官府、復興會系統,并且很快進入了民間,在明國國內引發了很大的反響,在朝廷和復興會系統內部產生的反響更大。
有人支持蘇詠霖的看法,認為建設成理想社會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需要堅持,而不是一蹴而就,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就能達成目標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前人不是沒有仁人志士,但是他們摸索奮斗數千年,也才走到了這一步,我們又怎么指望能夠在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內建成理想社會呢?
連生病吃藥都講究一個病去如抽絲,更何況是國家問題呢?
他們最起碼的任務——壓迫和剝削尚且沒有完成,又怎么說能夠快速進入理想社會呢?
一些人冷靜下來,開始認真思考當前的局面,認同蘇詠霖的想法,覺得一個一個解決問題,然后尋求發展,是正確的道路。
但是也有不少復興會員對此保留態度或者產生不滿。
蘇詠霖素來鼓勵復興會員們通過向中央寫信發文表達自己對政策的看法或者尋求幫助,所以復興會內部非常盛行將自己對時局政策的看法投遞到中央,直接向中央充分表達自己的存在和思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