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九 川蜀之變-《啟明1158》
第(2/3)頁
只是吳璘是武將,雖然是名義上的四川最高官員,可是朝廷不可能把行政權也交給吳璘,那吳璘豈不就等于是四川的土皇帝嗎?
所以朝廷一般安排文官大員出任四川制置使或安撫使,那么在實際權力上,文官是可以壓制住武將一頭的,一如當初的王剛中。
然而當時川人都認為朝廷危機,不可能派新的文官長官過來了,明軍又近在咫尺,所以只能依靠吳璘這位武將了。
吳璘是武將不假,但是他鎮守四川數十年,屢立戰功,在川蜀各地廣有威望,且此時此刻明軍兵臨川蜀,大敵當前,武將比文官更有說服力,更能讓大家感到安心。
于是各地官員不約而同派人前去尋找吳璘,希望他可以來主持大事。
吳璘在得知姚仲兵敗秭歸之后也是大驚失色。
川蜀三帥府,雖然以他為主,但是姚仲和王彥也是他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兩人帶著三分之二的川蜀軍隊出川作戰,卻被明軍打的全軍覆沒,這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釋懷。
他一方面意識到明軍強悍,且以川蜀現在的軍力根本無法從東方抵抗明軍的進攻,就算在北方,面對十萬明軍的威脅,也要依靠川北地形,需要軍隊完美執行他的預定戰術才能抵抗明軍入侵。
眼下川蜀軍隊兵力捉襟見肘,他有心拯救時局,卻感覺自己獨力難支。
再三思考之下,他找來了吳拱,命令吳拱暫代他的職位,統領兩萬大軍鎮守川北要道,防范明軍入侵,且慎重警告吳拱,讓他務必執行自己的既定策略,不得做出任何更改。
“若是川北有失,吾輩都死無葬身之地,你亦然,戒之,慎之,再也不要犯任何錯誤了。”
吳璘慎重警告吳拱。
在京滬戰場一敗涂地之后回到吳璘身邊聽用的吳拱躬身行禮,表示自己已經全部知道了,必然遵照吳璘的安排辦事。
吳璘點了點頭,然后便緊趕慢趕點兵一萬隨他南下。
路上路過險要關卡就留下一些士兵協助鎮守,遇到險要地勢也要留下軍隊駐守,以防明軍入侵、吳拱兵敗,這些布置至少能為他爭取一些時間,遲滯明軍進攻的步伐。
吳璘一邊南下,一邊以四川宣撫使的名義傳令川蜀各地官府選派精壯兵丁前往成都集合,他也將率領精兵前往成都,在成都集結之后,就能夠集中主力保衛川蜀之地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