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三十三 趙不息不懂軍事-《啟明1158》
第(1/3)頁
趙不息不和文官商量軍事問題的事情搞那么幾天還行,可是時間一長,一些文官還對此頗有微詞。
他們說當太宗皇帝趙光義也曾經這樣做過,甩開文官政府只和樞密院商量軍事,結果慘敗。
事實證明就算是軍事,他們這些文官也是可以發揮一些作用的,不和文官商量的結果就是慘敗,很沒有面子,趙不息難道想步太宗皇帝的后塵?
但是他們再怎么說也沒用,趙不息壓根不理睬他們,或許是因為被這幫家伙亂搞稅收問題搞得很難過很傷心,對他們懷著怨恨,所以想要提拔武官打壓文官。
不過他這樣重視樞密院重視武臣,武臣們一開始還挺高興的。
武臣們素來在文官面前沒什么底氣,可現在皇帝親近他們,他們覺得天天和皇帝待在一起可以提高他們的地位。
并且趙不息也給他們找了一個不錯的援軍——川蜀本地的地主老財們。
起義軍是農民起義軍,自打開始造反就和地主老財們是死敵,他們打擊官府之后緊接著就打擊地主老財,把地方上的地主老財們揪出來掛上東南枝,或者點了天燈,斗爭搞得轟轟烈烈。
所以地方上的地主老財們是成都朝廷的天然盟友。
發現這一點之后,趙不息敏銳地察覺到這些地主老財們對成都朝廷的價值所在,于是趙不息下令加封各地愿意奮起和起義軍交戰的地主老財們做假指揮使。
他們可以自行招募兵員,自行籌備武器裝備,奮起反抗,為朝廷分憂,還宣布將在平定起義之后大封有功之臣,給他們加官進爵什么的。
有人說這是強枝弱干的昏庸之策,但是趙不息卻認為這是雙刃劍,用的好了,這把劍能救國,所以就要看他的操作如何了。
毫無疑問,這一手的確是幫成都朝廷穩定住了局勢,也為軍方減輕了壓力。
地主老財們得到了朝廷的允許之后不再縮手縮腳生怕被打擊,立刻爆發出了自己隱藏多年的力量,和起義軍展開殊死搏斗。
這對軍方來說當然是大好事。
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趙不息總是待在樞密院似乎并不是什么很有正面意義的事情。
因為趙不息并不懂軍事。
就比如吳璘最早擬定的對付各地起義軍的策略是先近后遠,先易后難,先禮后兵。
因為吳璘覺得起義軍太多,分部范圍太廣,他能動用的軍隊只有五萬,且糧餉有限,實際上難度很大,所以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案,按照這個方案走,好盡快平定各地起義軍。
先打近的,然后對付距離稍微遠一點的,距離最遠的,應該派出朝廷官員許以很優厚的條件,招安他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