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模糊的民族概念是絕大部分反抗者反抗明國統治的主要原因。 只靠財產上的誘惑并不能號召更多的人反抗,反抗者的頭頭們才是最喜歡錢的,他們才不愿意花太多錢來招募反抗者。 所以搞點他們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民族概念作為依仗,用仇恨作為招募反抗者的主要武器。 他們認為明國是漢人的政權,漢人征伐各地的主要目的是要滅亡所有異族人。 明國在河西的施政目標就是要殺掉他們的男人,奪取他們的錢財、土地和女人,讓黨項人走向滅亡,讓漢人占領這里,花天酒地,奢侈享受。 而黨項人就要在這里當牛做馬,直到全族滅絕為止。 為此,他們還拿出了東漢時期東漢政府軍在這一地區對羌人的軍事行動作為佐證,把黨項人和羌人強行聯系在一起,以此證明黨項人和漢人從一千多年前就有血海深仇。 再然后就宣揚被他們添油加醋改編之后的李繼遷、李元昊等人和北宋政府的對抗歷史來證明漢人和黨項人之間無法化解的血海深仇,以此激發那些較為偏遠地區的普通的黨項人對明政府的抗拒意識。 他們認為從一千多年以前開始漢人就開始入侵他們的家園,殺死他們的先人,先人慘遭殺戮卻頑強抵抗一直到如今也不曾屈服。 現在,抵抗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明國空前強大,西夏卻已經滅亡。 為了爭取設生存空間,他們必須要拼死奮斗,推翻明國的官府,奪回他們的家園,也順便奪回他們的土地、錢財和女人。 這一類人往往在針對明國官府、官員和軍隊的行動失敗之后表現較為強硬,乃至于死硬。 要么戰斗到死,要么自殺,表現出了一種近乎被洗腦的狀態。 舊有的應對政策對這些人來說見效慢,效果也不是很大,就算被俘虜了之后,也時常出現一些突發狀況,且語言交流不通暢,讓當地復興會組織比較為難。 就整體來說,河西行省因為執行了較為徹底的土地改革、畜牧改革政策,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上的人口精華地區已經基本上瓦解掉了西夏復國的土壤。 但是在較為偏遠的地區,復興會組織因為人手不足,失了先機,被迫和部分死硬分子的長期對抗,互相攻殺。 在當地地廣人稀的環境之下,死硬分子們若想遁逃,明軍追捕起來難度也很大。 因此若沒有確切的方向指引和精準打擊,想要徹底消滅這群死硬分子,是很困難的事情。 解放門這一實操工作方法傳到這里之后,河西的政工干部們意識到這是針對長期受到壓迫的人內心深處所追求的被承認、被接納的渴望感而出現的策略。 他們立刻組織起了相關的行動,安排了一批黨項人農牧民出身的干部對一批受到教育之后態度已經出現軟化狀況的俘虜使用這個策略,最后的效果非常之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