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二十二 國旗-《啟明1158》
第(2/3)頁
沈該退位之后一心一意準備自己的逃跑計劃,對這件事情沒什么興趣,張栻和周麟之狗咬狗是他們之間的事情,沈該不干預。
于是乎這件事情就那么定了。
原屬周麟之親信統領的兩萬宋軍被安排在了防御明軍駐軍的第一線上,面對成天進行戰備訓練的明軍,他們瑟瑟發抖,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支軍隊的中上層軍官為此十分煩惱,一邊加速準備自己的逃跑計劃,一邊又不斷安撫、欺騙麾下士兵和基層軍官,讓他們錯誤的認為這次換防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不需要擔憂。
因為明國和明軍確實沒什么動靜,所以軍隊暫時沒有什么動亂,高級軍官們也爭取在軍隊這邊露露面,表示自己還在,表示自己還沒走,以此換取士兵的安分。
但是私底下,他們也是真的在認真準備自己的逃跑計劃,他們才不要和大頭兵們同生共死,大頭兵只有為他們爭取逃跑時間的價值,沒有別的任何價值。
整個張栻接掌權力的行動期間,杭州城大體上還是穩定的。
官僚們搞逃跑計劃搞得飛起,軍隊的人事變動也相當激烈,但是民間對此始終沒有什么提前了解的渠道。
一切都像極了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
洪武八年的五月間,明國處在戰爭的準備階段,沒有什么實際動作,而從六月開始,明國開始有了實際的舉動。
首先是六月初二日,考慮到國家即將完成基本上的統一,所以蘇詠霖下令朝廷對國旗進行研究,把大明國旗的事情寫上日程。
他在內閣會議上首先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闡述。
“過往歷朝歷代,只有國號,而無國旗,充其量把國號寫在旗子上,便成了國旗,但這未免太過于倉促、不妥,需知自古以來,旗幟和各類標識一直都是很受重視的。
從上古時期開始,便有圖騰之說,上古帝王會選用強悍的飛禽走獸作為自身勢力之圖騰,用于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揮舞旗幟向前,便能增強戰斗時的士氣。
而往后歷朝歷代,也出現過一些個人或者組織以統一的旗號作為各自的象征,用以凝聚人心,發動起事,但是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旗號,似乎并未出現過。
這對于我大一統之國是不利的,一個國家,該有一種統一的意識,該有一個統一的旗號來象征此意識,以此為國旗,使之遍布國土,使每一國民都能見到國旗,產生身在此國長在此國之意識,自然而然認同我大明。”
蘇詠霖認為值此華夏神州即將一統之關鍵時刻,需要一面旗幟來凝聚人心。
大明需要這面旗幟來宣示河南河北并無區分、江南江北固為一體,宣示地無分南北、人無分漢夷,都是大明疆域、大明子民。
一面共同旗幟的重要性,是很多人都不曾意識到的,蘇詠霖將之提出,將之交付討論,便在朝廷范圍內引起一些議論。
不過終究這不是什么傷筋動骨的大事,所以并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只是就這面旗幟到底該怎么設計產生了不少爭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