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這個大明民主共和國誕生的前夜,這是必要的準備。 中央代表會議和民眾代表會議有極大可能在洪武十三年年初召開,而從共和元年算起來,至洪武十三年,便是兩千零一十五年。 于是蘇詠霖建議在大明成為民主共和國之后,在華夏紀元工程完成之前,暫時以共和紀年來替代洪武紀年。 洪武十三年,便是共和紀年的兩千零一十五年。 蘇詠霖的這一建議在九人小組的碰頭會議上被拿出來進行討論,九人小組對此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共和紀年挺好,有人則覺得沒有必要。 其中一種看法是新時代是大明帶來的,不是那些封建王朝帶來的,文化可以繼承傳揚,但是歷史還是要做明確的切割,之前的都可以舍棄掉。 與其用共和,不如就用大明國號來紀年,以顯示大明和過去的全然不同。 這樣的建議由辛棄疾提出。 他作為一個舊時代的傳統士人轉型而來的革命者,反而更加激進的要求和過去全盤切割,彰顯大明的正義。 他是最支持蘇詠霖推動民主共和改革的人之一,對于過去的一切也感到極度的反感,認為那屬于國家歷史上的傷疤,是壓迫和剝削的歷史,是必須要否認掉的。 “采用共和紀年法,把過去的歷史全都囊括進來,難道是要大明承認過去那長達兩千年的壓迫和剝削的歷史嗎?我以為這是不正確的行為,應該予以徹底的否認。” 他的看法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認同和支持。 對此,蘇詠霖表達了不一樣的看法。 “我采用共和紀年的建議,承認的是歷史,不是壓迫和剝削,我們應該把純粹的歷史和壓迫剝削的過往分開來看待,歷史是歲月,壓迫和剝削是罪惡,歲月和罪惡,我認為不能等同于一體,你們以為呢?” 蘇詠霖的這個看法,就算是辛棄疾也沒有給出否認的答桉。 于是蘇詠霖繼續發表自己的看法。 “歲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兩千年的歲月,是我們的先人到我們這一代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走過來的真真切切存在的歲月,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掉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