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蘇海生對此啞口無言。 他想要反駁,卻根本沒有反駁的立場,他明確的意識到自己的思想上其實就有這個傾向,覺得民眾根本不需要學,他會就可以了,反正他會一直為民眾辦事。 他對自己有信心。 可是趙玉成這樣一說,他忽然對自己之前的信心產生了動搖。 “過去我和主席通信,談起過這個事情,主席曾對我說過,說過去的舊王朝習慣把民眾稱之為子民,是個很不好的概念,他很反感?!? 趙玉成拍了拍蘇海生的肩膀:“過去的舊時代,從統治者到民間,都有個很不好的習慣,便是只管生,不管孩子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孩子是否成才,覺得生的多了,總能撞大運出一個成才的。 等終于出了一個成才了,便昂首挺胸,拍拍胸脯,說這是我的福氣,祖墳冒青煙之類,他們倒也知道自己沒有教養過,孩子成才,大抵是天賦異柄,但是拋開事實不談,到底是老子胯下出來的種,還能翻了天不成? 民間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朝廷也如此對待治下民眾,用一個“子民”稱呼,好讓自己成為君父,顯得溫情脈脈,底子里就是一樣的不把他們當人看。 農人家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就是父母的免費苦勞力,統治者對待民眾也是如此,說穿了,過去的舊王朝就是典型的大家長心態,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冤債或者是福氣。 孩子不成器就是冤債,老天爺的懲罰,孩子成器了就是他們的福氣,從來都不把孩子當人看,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咱們批判儒教,也不喜歡要復古的孔夫子,但是孔夫子有些理念還是對的,他說過,不教而誅,是殘暴不仁的,民眾不懂政務,不是因為他們天生蠢笨,而是沒人教,沒教育過就覺得他們無能,這可不就是大家長心態嗎?” 趙玉成一通大道理出口,給蘇海生說的目瞪口呆,腦袋一片混亂。 少頃,他滿臉郁悶的搖了搖頭。 “不說了,不說了,我自己回去琢磨琢磨,琢磨琢磨……” 說著,蘇海生就一邊摸著腦袋,一邊轉身離開了宴會廳,像是在深深的思考著什么東西。 趙玉成看著蘇海生逐漸離開的背影,皺了皺眉頭,似乎想到了些什么。 為此,他也沒心思繼續逼徐通結婚了,他借著四處敬酒的機會留心注意聽了一下身邊一些中央代表的小圈子里的言論,在晚宴結束一個時辰之后,決定來找蘇詠霖說一下這個事情。 他單獨和蘇詠霖談起了這個事情,把蘇海生對他說的話告訴了蘇詠霖,接著又談了一下自己在宴會廳上敬酒的時候留心聽到的內容。 關于中央代表們對民眾代表會議的一些負面看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