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六十一 源義經投降-《啟明1158》
第(1/3)頁
說起來,直到如今為止,伊豆大本營依然不能確定明軍的總進攻兵力。
他們糟糕的應對戰爭的方式和低效的情報收集使得他們至今無法得知明軍到底來了多少人,所以在兵力分配問題上出了很大的紕漏。
源義經派去的哨探面色慘白的跑回來告訴源義經,這一路明軍的進攻兵力至少在兩萬人以上,是他們的五倍之多,正面對抗,沒有戰勝的可能,甚至能不能活著都不一定。
這個答案還是相當可靠的,和源義經自己的判斷差不多,他看著身邊面色慘白的部下們,長長的嘆了口氣。
“諸君還愿意繼續戰斗下去嗎?”
部下們紛紛無言以對。
只有他最忠誠的親信部下武藏坊弁慶公開表態,只要源義經決定戰斗,他就會護在源義經身邊,戰斗到最后一口氣。
這位忠心耿耿的武僧部下的表態讓源義經感到些許的寬慰,但是大局已定,繼續做出犧牲是毫無意義的。
“罷了,何須多做殺孽?大局已定,繼續掙扎也沒有了意義,就這樣吧。”
源義經吩咐部下去向明軍表示投降的意愿,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明軍不能殺害他們,要給他們一條生路。
投降的決定下達之后,源義經明顯注意到身邊的部將們松了口氣,臉上滿是那種劫后余生的表情,顯然,他們也不是很愿意在這場戰爭中丟掉自己的性命。
他們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為何而戰,或者知道一些,但是并不太愿意接受,他們和源賴朝并沒有共情,也沒有北條時政一般的姻親關系。
所以為什么要為此失去自己的生命呢?
按照明軍目前在戰場上的順暢程度,大概率也會接受他們的請求,勝利者的余裕可以很好的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
源義經一個人離開了軍隊營帳,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不斷回味著自己短暫的一生。
他年幼在陸奧國開始就熟讀中國兵法,鍛煉箭術、馬術,勤練武藝,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帶領軍隊殺回京都,手刃仇敵平氏,為父報仇。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還沒等他回到京都,平氏政權已經灰飛煙滅。
他尚且沒有能夠有所作為,仇敵就已經死了,而他所在的整個國家都將要被過于強大的明國吞噬殆盡。
他的心中全是家恨,尚且沒有上升到國仇的地步,面對已經從未設想過的敵人,他陷入了思維上的混亂,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判斷出日本國即將覆亡的現實。
但是這個國也并沒有在他的心里留下什么深刻的痕跡,為國而死,在他看來是個挺荒謬且無厘頭的事情。
現在為了更多人能夠活下去,他決定放棄戰斗。
但是為了維護武士的榮耀和對兄長的諾言,他將自刎,不會選擇茍活于世間。
事到臨頭,很多過去沒有放下的事情已經被他放下了,不過他還是有所遺憾。
一是未能親自手刃仇敵為父報仇。
二是沒有機會能夠親眼看看那個書中的地上天國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