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間來到了共和二零二二年年中,中都城東北地區的火車實驗已經開始了三年。 實驗用的火車鐵軌已經從最開始的一里地延長到了現在的十里地。 蘇詠霖還記得第一次火車實驗的時候,那看起來非常雄壯有力的蒸汽動力火車頭非常拉跨。 它拉著三節車廂用較快的速度跑了大概十尺左右的距離之后,就停下來了,開始用蝸牛的速度緩緩前進,又挪了一尺左右的距離之后,徹底報廢了,無法繼續使用了。 技術人員們非常沮喪,覺得自己辜負了蘇詠霖的期待。 但是蘇詠霖卻兩眼放光,擁抱了每一個技術人員,給了他們豐厚的獎勵和鼓勵。 “它動起來了!它拉著車廂動起來了!過去它只在我的腦袋里跑動,而現在,它動起來了!” 蘇詠霖激動萬分的撫摸著已經失去功能的火車頭,它的第一聲鳴笛久久在他的腦海里回蕩,久久無法散去。 一個舊的時代過去了,一個新的時代來了。 自那以后的三年時間里,技術人員們不斷改進,不斷使之擁有更強的動力和拖拽功能,也讓它不斷的前行到更遠的距離。 共和二零二二年,實驗用的火車成功拖著九個車廂、一千多斤煤炭,在鐵軌上用較快的速度前行了十里地,在終點順利停下,火車運行第一階段實驗于此順利成功。 那一日,蘇詠霖興奮的難以自抑,和整個火車項目組的技術人員們徹夜狂歡,載歌載舞,飲酒作樂,歡快無比。 為了表達自己的歡喜,蘇詠霖親自登上實驗用火車,親自做駕駛員,與火車一起奔馳了十里地,雖然被顛的頭暈腦脹,下車就狂吐不止,但是他依然感到快樂無比。 也是在同一年,蘇詠霖的長子蘇澤英以十九歲的年齡參加了大明第七次科舉考試,順利考取工科進士資格,排名工科第一。 之后,他被工部研發司錄用,并且在三個月的實習之后順利進入了火車項目組,加入到了火車研發的工作當中,并且以優秀的科研能力很快成為其中重要一員。 共和二零二三年年初,蘇澤英參與到了大明第一次火車實用性計劃當中,在大同煤礦與大同煉焦場之間帶隊鋪設長達十三里地的大明第一條實用鐵軌。 共和二零二三年年中,鐵軌鋪設完成,第一列運載火車在鐵軌上順利運行,將第一批兩千斤成品運送到了大同煉焦場。 這極具歷史意義的第一次火車運輸任務,總用時也就一刻鐘多一點,速度之快超乎所有煤礦工人和煉焦場工人的設想。 當時,蘇詠霖就在現場,現場觀摩了這次歷史性的運輸,他高興極了,又一次登上了返程的火車,回到了大同煤礦,然后又是一陣狂吐。 因為這糟糕的乘坐體驗,火車項目組開始著手研發火車的減震功能,力求提高火車的舒適性體驗,以求盡快達到蘇詠霖對火車的第二個要求——運兵。 如果沒有優秀的減震功能,火車就不可能運兵,把士兵運到目的地之后,士兵們全都要吐昏死過去,還談何作戰呢? 于是火車項目組沒有時間停留在這短暫的歡愉之中,他們幾乎是立刻就開始了火車項目的下一個階段的科研工作。 對于蘇澤英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在火車項目組里站穩腳跟的事情,蘇詠霖很是欣慰,他拍了拍蘇澤英的肩膀,對他表示了嘉許。 “如果你跟著我的腳步亦步亦趨,千百年后,人們對你的評價是蘇詠霖的兒子,你將沒有自己的姓名和地位,這不是我和伱母親苦心孤詣的教導你所希望你達成的成就。 但是如果你沒有跟著我的腳步亦步亦趨,而是自己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道路,那么,千百年后,人們對你的評價將是你自己,你做出什么,人們就會如何銘記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