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0836章:東三郡-《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第(2/3)頁

    而劉備派劉封來領導和監督孟達,顯然對其并不信任。

    孟達熬了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卻被劉封來摘了桃子,還要被劉封欺負,升官發財更是不要想,他能不反?

    于是,孟達投降曹魏后,還反過來幫助曹魏打跑劉封,攻占了東三郡,曹魏改東三郡為新城郡,孟達成為新城太守。

    東三郡是個比較夾生的地區,地理位置不好,在東三郡用兵,只能從漢水到漢中或襄、樊,或走陸路攻宜都。

    劉備死后,蜀漢和東吳再次結盟,攻打宜都是不要想了,于是,如果劉備集團繼續擁有東三郡的話,只能起到援助漢中,或佯攻襄、樊的作用。

    因此,有很多文章分析,在荊州丟失后,對于劉備集團來說,沒有荊州之兵配合的東三郡,已經沒有了意義,是個雞肋之地,丟了后損失不大。

    但顯然不是,孟達后來在諸葛亮出兵北伐前,試圖反曹魏,司馬懿卻緊急出兵,八天趕到東三郡,就為了趕快干掉孟達。

    從司馬懿的反應來看,東三郡的戰略地位未必就小了。

    有這么一塊地盤在手,有這么一支軍隊在手,在戰術大師手里,估計還是能玩出些花來,不可能一點戰略地位都沒有。

    起碼,從東三郡可以攻襄、樊,即使是佯攻,也能牽制不少曹魏的兵力不是。

    孟達的背叛,讓劉備集團在失去荊州之后,又失去了東三郡,徹底堵死了劉備集團在荊州方向跟曹魏交手的可能和戰術應用。

    我認為,損失還是蠻大的,特別是在劉備集團已經很虛弱的時候,任何一塊地盤都有存在的意義。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準備出兵伐吳,但在出兵前,張飛的部將張達、范強背叛,殺掉張飛,投降東吳,《三國志·張飛傳》中記載:

    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張達、范強的背叛不是劉備的錯,他們是張飛的部將,他們的背叛也是張飛自己對部下苛刻造成的后果。

    之所以把這件事算在劉備集團的嚴重背叛事件中,是因為他的政治后果很嚴重。

    軍事上就不說了,張飛的死,讓劉備伐吳時,失去了一個重要助力。

    但更嚴重的是,張達、范強干掉張飛,讓劉備集團內部的政治優勢,全面倒向了荊州派,是后來蜀漢政權的大權被荊州派掌控的一個主因。

    劉備死時,其勢力內部的元老派已經沒人可以扛旗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糜竺死了,孫乾死了,簡雍或許還在,但他扛不起。

    最受人喜愛的趙云也還活著,但從劉備的態度以及一直以來對趙云的使用方式看,趙云也扛不起元老派的大旗,否則,劉備不會在托孤時對他視而不見。

    至于魏延,資歷差了些,出身也差了些,只能輔佐,不能當主導。

    在關羽死后,劉備集團內,只有張飛能扛起元老派的大旗,歷史上張飛有這個能力。

    可張飛卻因小小張達、范強的背叛而枉死,這就相當可惜了,特別是對劉備來說。

    別看在史書記載中,劉備聽到張飛死后的反應似乎一點都不驚訝:“噫!飛死矣。”

    可實際上的苦,他哪能不明白?

    一個政權中的政治勢力,需要平衡,否則,不管是劉備也好,還是劉禪也好,都要受制于人。

    關羽死后,張飛可以領導元老派制衡荊州派,張飛死后,荊州派一飛沖天。

    劉備死前托孤,都只能找李嚴這樣的人來制衡諸葛亮,如果張飛活著,哪需要用言語擠兌諸葛亮?

    即使在劉備死后,劉禪執政時期,張飛家族也是元老派的領頭羊,張家兩個女兒嫁給劉禪當正妻,就是這種政治認可的體現。

    只不過,張飛的后人在政治上肯定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除非張飛活著。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示要:“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如果張飛還在,他有這個膽?

    張達、范強一點都不出名,如果不是殺了張飛,誰知道他們是誰?

    但他們背叛的后果,在劉備集團中的影響太深遠了,讓劉備集團中的元老派失去了跟荊州派抗衡的可能。

    以上是我統計的劉備自參與諸侯爭霸后,遭遇到的幾次內部嚴重的背叛事件。

    后果都比較嚴重,如果沒有這些背叛事件,劉備集團會走得更遠。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出現這些背叛事件,本身就是劉備、關羽、張飛在很多事情上考慮不周造成的。

    爭霸天下,在大家機會都相等的情況下,誰少犯錯,誰就更有優勢。

    何況,劉備本就在機會上,落后于曹操和孫權,又出現了這么多嚴重的背叛事件,其建立的政權最早衰亡也是當然的!

    蜀漢缺乏培養人才方法,導致一代不如一代,才是諸葛亮的麟子諸葛瞻,首戰便敗于鄧艾的關鍵原因。

    公元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異常忙碌,剛對孟獲七擒七縱后,便馬不停蹄的屯兵于漢中,早上忙于準備北伐各項事宜,晚上還要創作《出師表》,

    一晚他在和魏延趙云商討對策是,一封蜀漢的密信卻諸葛亮眼睛一亮,并且激動不已的抱著魏延和趙云,罕見的白了三大碗酒。

    素來謹慎不茍言辭的諸葛亮,為何會如此興奮和激動,原來書信里黃月英告訴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出生了。

    此時的諸葛亮已經46歲,現在稱為中年得子,但是在三國則算是晚年得子,諸葛亮有了子嗣傳承,能不開心能不激動嗎?

    縱觀三國歷史,蜀漢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蜀漢重要人物劉備和諸葛亮等都是較晚才得麟子,

    兩人曾經過繼別人的兒子為繼承人,劉備曾經過繼了劉封,諸葛亮則把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過繼在膝下。

    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另外有原因,至今無法說的清楚,但是幸運的是兩人的來都有了親生后代,劉禪和諸葛瞻,諸葛亮對兒子有多痛愛呢?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的接近了仙人一樣,可是他也是個凡人,

    即便是一生謹慎,但是和普通的父親一樣,只要一提到寶貝兒子,諸葛亮高興的合不攏嘴。

    公元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時,閑來無事就給動吳兄長諸葛瑾寫了信,信中提到兒子諸葛瞻,

    諸葛亮可以說非常的驕傲,他對諸葛瑾說:你的子侄諸葛瞻,如今也有七八歲了,長的非常的像我,聰明伶俐又很像他母親,我就是擔心有點太優秀了,將來反而不成器”。

    諸葛亮在書信中對諸葛瞻既有一絲得意,也有一絲的憂慮,但在諸葛瑾的看來更多透露了諸葛亮的心思,諸葛瞻比諸葛喬更聰明更適合接替蜀漢的諸葛家族大任葛

    同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享年46歲,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布下北斗七星陣,希望向天再借12年,

    其中原因是為了恢復漢室的千秋功業,還有一個目的則是為了兒子諸葛瞻,因為當時諸葛瞻才8歲左右,

    現在也是小學的期間,正需要父親的循循教導之時,任誰也不想這時候離開兒子,但天不從人愿,諸葛亮還是在五丈原病逝。

    諸葛瞻幼年喪父,在母親黃月英的教導下長大成材,可能由于他諸葛亮的獨子,為了延續諸葛亮一脈,蜀漢天子劉禪和諸葛亮的弟子姜維,

    說什么都不讓他上戰場歷練,生怕出個萬一不好給蜀漢子民交代,所以姜維九伐中原,一次也沒有諸葛瞻的身影。

    公元243年,諸葛瞻十七歲之時,劉禪把蜀漢的公主許配給他,招其為駙馬并授予騎都尉,此時的諸葛瞻走上了仕途之路,一出仕則受到了器重,怎么個器重法呢?

    說起來的確會讓蜀漢的群臣羨慕不已。

    公元244年,新婚一年的諸葛瞻,累遷為羽林中郎將,并且還被任命為射聲校尉、和侍中。

    這時的諸葛瞻歷史上并沒有太多的建議,此時蜀漢的主要管理人是蔣琬和費祎,并且這年魏國的曹爽率領十萬人進攻蜀漢,

    沒想到卻被蜀大將軍費祎在漢中阻擋,曹爽苦戰不得,損傷甚眾后撤軍,蜀漢打贏了一場漢中保衛戰。

    但是這一年后蜀漢凡是有頒布一些對百姓有利的措施,很多都不是諸葛亮提倡的,

    多數都是蔣琬和費祎的努力結果,可蜀中的百姓都會算在諸葛瞻頭上,民間都會互相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

    這結果,導致諸葛瞻的賢名遠播,但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縱觀三國志和資治通鑒,都會發現諸葛瞻的一生,是成長在諸葛亮的光環之下,他從十七歲當騎都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