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0836章:亙古不變-《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第(2/3)頁

    最受人喜愛的趙云也還活著,但從劉備的態度以及一直以來對趙云的使用方式看,趙云也扛不起元老派的大旗,否則,劉備不會在托孤時對他視而不見。

    至于魏延,資歷差了些,出身也差了些,只能輔佐,不能當主導。

    在關羽死后,劉備集團內,只有張飛能扛起元老派的大旗,歷史上張飛有這個能力。

    可張飛卻因小小張達、范強的背叛而枉死,這就相當可惜了,特別是對劉備來說。

    別看在史書記載中,劉備聽到張飛死后的反應似乎一點都不驚訝:“噫!飛死矣。”

    可實際上的苦,他哪能不明白?

    一個政權中的政治勢力,需要平衡,否則,不管是劉備也好,還是劉禪也好,都要受制于人。

    關羽死后,張飛可以領導元老派制衡荊州派,張飛死后,荊州派一飛沖天。

    劉備死前托孤,都只能找李嚴這樣的人來制衡諸葛亮,如果張飛活著,哪需要用言語擠兌諸葛亮?

    即使在劉備死后,劉禪執政時期,張飛家族也是元老派的領頭羊,張家兩個女兒嫁給劉禪當正妻,就是這種政治認可的體現。

    只不過,張飛的后人在政治上肯定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除非張飛活著。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示要:“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如果張飛還在,他有這個膽?

    張達、范強一點都不出名,如果不是殺了張飛,誰知道他們是誰?

    但他們背叛的后果,在劉備集團中的影響太深遠了,讓劉備集團中的元老派失去了跟荊州派抗衡的可能。

    以上是我統計的劉備自參與諸侯爭霸后,遭遇到的幾次內部嚴重的背叛事件。

    后果都比較嚴重,如果沒有這些背叛事件,劉備集團會走得更遠。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出現這些背叛事件,本身就是劉備、關羽、張飛在很多事情上考慮不周造成的。

    爭霸天下,在大家機會都相等的情況下,誰少犯錯,誰就更有優勢。

    何況,劉備本就在機會上,落后于曹操和孫權,又出現了這么多嚴重的背叛事件,其建立的政權最早衰亡也是當然的!

    蜀漢缺乏培養人才方法,導致一代不如一代,才是諸葛亮的麟子諸葛瞻,首戰便敗于鄧艾的關鍵原因。

    公元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異常忙碌,剛對孟獲七擒七縱后,便馬不停蹄的屯兵于漢中,早上忙于準備北伐各項事宜,晚上還要創作《出師表》,

    一晚他在和魏延趙云商討對策是,一封蜀漢的密信卻諸葛亮眼睛一亮,并且激動不已的抱著魏延和趙云,罕見的白了三大碗酒。

    素來謹慎不茍言辭的諸葛亮,為何會如此興奮和激動,原來書信里黃月英告訴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出生了。

    此時的諸葛亮已經46歲,現在稱為中年得子,但是在三國則算是晚年得子,諸葛亮有了子嗣傳承,能不開心能不激動嗎?

    縱觀三國歷史,蜀漢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蜀漢重要人物劉備和諸葛亮等都是較晚才得麟子,

    兩人曾經過繼別人的兒子為繼承人,劉備曾經過繼了劉封,諸葛亮則把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過繼在膝下。

    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另外有原因,至今無法說的清楚,但是幸運的是兩人的來都有了親生后代,劉禪和諸葛瞻,諸葛亮對兒子有多痛愛呢?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的接近了仙人一樣,可是他也是個凡人,

    即便是一生謹慎,但是和普通的父親一樣,只要一提到寶貝兒子,諸葛亮高興的合不攏嘴。

    公元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時,閑來無事就給動吳兄長諸葛瑾寫了信,信中提到兒子諸葛瞻,

    諸葛亮可以說非常的驕傲,他對諸葛瑾說:你的子侄諸葛瞻,如今也有七八歲了,長的非常的像我,聰明伶俐又很像他母親,我就是擔心有點太優秀了,將來反而不成器”。

    諸葛亮在書信中對諸葛瞻既有一絲得意,也有一絲的憂慮,但在諸葛瑾的看來更多透露了諸葛亮的心思,諸葛瞻比諸葛喬更聰明更適合接替蜀漢的諸葛家族大任葛

    同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享年46歲,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布下北斗七星陣,希望向天再借12年,

    其中原因是為了恢復漢室的千秋功業,還有一個目的則是為了兒子諸葛瞻,因為當時諸葛瞻才8歲左右,

    現在也是小學的期間,正需要父親的循循教導之時,任誰也不想這時候離開兒子,但天不從人愿,諸葛亮還是在五丈原病逝。

    諸葛瞻幼年喪父,在母親黃月英的教導下長大成材,可能由于他諸葛亮的獨子,為了延續諸葛亮一脈,蜀漢天子劉禪和諸葛亮的弟子姜維,

    說什么都不讓他上戰場歷練,生怕出個萬一不好給蜀漢子民交代,所以姜維九伐中原,一次也沒有諸葛瞻的身影。

    公元243年,諸葛瞻十七歲之時,劉禪把蜀漢的公主許配給他,招其為駙馬并授予騎都尉,此時的諸葛瞻走上了仕途之路,一出仕則受到了器重,怎么個器重法呢?

    說起來的確會讓蜀漢的群臣羨慕不已。

    公元244年,新婚一年的諸葛瞻,累遷為羽林中郎將,并且還被任命為射聲校尉、和侍中。

    這時的諸葛瞻歷史上并沒有太多的建議,此時蜀漢的主要管理人是蔣琬和費祎,并且這年魏國的曹爽率領十萬人進攻蜀漢,

    沒想到卻被蜀大將軍費祎在漢中阻擋,曹爽苦戰不得,損傷甚眾后撤軍,蜀漢打贏了一場漢中保衛戰。

    但是這一年后蜀漢凡是有頒布一些對百姓有利的措施,很多都不是諸葛亮提倡的,

    多數都是蔣琬和費祎的努力結果,可蜀中的百姓都會算在諸葛瞻頭上,民間都會互相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

    這結果,導致諸葛瞻的賢名遠播,但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縱觀三國志和資治通鑒,都會發現諸葛瞻的一生,是成長在諸葛亮的光環之下,他從十七歲當騎都尉,

    到公元260年這十多年的時間里,諸葛瞻雖然歷史上沒多少拿的出手的成績,但是卻累遷為尚書仆射,加官軍師將軍,

    公元261年,成為了蜀漢內務的實際掌管人。不過此時劉禪開始信任黃皓,諸葛瞻并沒有處理好和黃皓兩人之間的摩擦,因為也為蜀漢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當時為了黃皓,廖化還打算上找宗預和諸葛瞻商議,可最終宗預以不在管紅塵之事為理由推脫了,黃皓得到了劉禪的寵愛后,愈加和諸葛瞻姜維等不對付,本來諸葛瞻應該在此時聯合姜維對付黃皓的。

    并且在這十多年中,蜀漢實際話事人卻是九伐中原的姜維,但是在姜維又一次北伐失敗后,諸葛瞻竟然和志同道合的戰友姜維決裂,

    不但不再支持姜維北伐,還上書給劉禪,削了姜維的對蜀軍的實際掌控權,調去地方當個益州刺史,而這個決定沒多久就讓劉禪和諸葛瞻后悔不已。

    可見諸葛瞻雖然精通書畫,記憶力過人,并且一心忠于蜀漢,可在智謀和戰略格局上,遠遠不如司馬懿的后代,

    他看到是姜維連連北伐導致的蜀國的耗損,但卻沒想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諸葛亮制定的以攻代守方針,才是蜀漢得以鼎足而存的所在。

    姜維被貶的結果,就是在263年,司馬昭三路大軍伐蜀,由于漢中缺少姜維的運籌帷幄,等姜維安排好防御戰線規劃后,蜀漢的防御線已經被鄧艾,鐘會,諸葛史緒的大軍撬開了幾個缺口,失去了天險的蜀漢軍隊,

    因為失去了重要的關隘,也喪失了斗志,很快各地諸多郡縣紛紛歸降,姜維不得已,只好率領蜀漢的精銳拒守劍門關,同時組織各地郡縣的守軍到成都勤王。

    姜維的確也把握住了關鍵,在劍門關下,鐘會的十多萬大軍無法寸進半步,鐘會是利用了各種的方法,也沒成功,

    這時因為運輸的原因,十多萬的魏軍在糧食已經接濟不上,正在眾將認為會前功盡棄的時候,

    鄧艾思考了良久,提出了一個計策,就是繞道奔襲蜀漢軟肋,以奇兵奔襲蜀漢防守較少的江油,攻陷了江油后,

    一,可長驅直入到成都,

    二可調動劍門關下的姜維大軍,讓他首尾無法相顧,計策雖然好,但是卻非常冒險,能不能成功不說,從劍門到江油這條路,堪稱天險,

    不但沒有道路更是人跡罕至,并且由于要翻山越嶺,鄧艾不能帶攻城的器械,反而是要輕裝上陣,不過鐘會已經沒有辦法,就讓鄧艾去試試。

    沒想到,講話不利索的鄧艾,不愧為一代名將,還是個狠人,他率軍萬余走在荒無人煙之地,一路幾百多里,是開山造橋。

    跨國高山和深谷,每天吃的只是隨身干糧,一路極為艱險,并且數次面對前進無路,后退又困難的窘境,

    可鄧艾以高昂的士氣,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們,在懸崖上還以氈自裹,推轉而下的勇氣,和將士們克服了種種的困難,奇跡般的出現在江油城下。

    此時江油城可以說擁有關山之險,一面臨涪水,三面是懸崖,是蜀地有名的天險之一,其名氣不亞于劍閣,可是江油守將馬邈卻投降了,那么馬邈為啥會投降呢?

    其實馬邈并不是一開始就打算投降了,他當時非常勇悍,打算率軍伏擊鄧艾的先鋒田章,卻沒想到實力不濟,竟然被擊敗了,無奈之下只好歸降。

    本來馬邈完全可以憑借江油的關隘天險,阻擋鄧艾的前進,并且及時通知成都增援,這樣一來則不會出現錦竹之敗,

    但是蜀漢人才短缺,和用人不當的弊端此時顯現了出來,這樣重要的關隘,如果選擇了霍戈,或者還有一絲希望,但是馬邈的誤判輕視鄧艾,在野外展開伏擊被反殲,完全讓蜀漢由主動變成了被動,

    此時蜀漢精銳盡出,連老將廖化都出動救援姜維,可見當時的蜀漢真的擔當大任之人,面對江油的失陷,成都的劉禪是驚慌失措,商量來商量去,緊急狀態下派誰去救援江油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點諸葛瞻身上,因為諸葛瞻此時不但是蜀漢的重臣,也是名相諸葛亮的唯一后人,有當年諸葛亮的風采,他去是估計是肯定是最穩妥的選擇,畢竟諸葛亮可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存在,對付鄧艾可說是手到擒來,

    劉禪為了穩妥起見,還把蜀漢守城的主力包括部分的御林軍,加上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的子侄李球等,連夜出發奔赴救援江油。這個陣容在當時堪稱豪華,畢竟都是蜀漢二三代人物的佼佼者。

    可人比人氣死人,這些蜀漢的人才,在面對魏國的鄧艾時,突顯出了能力上的差距,同時也突顯了缺乏實戰經驗的弊端。

    鄧艾在獲得江油后,則是一路勢如破竹,快速的推進到了錦竹城下,此時鄧艾面對的則是錦竹關內的數萬蜀漢精銳,而如果鄧艾垮不過錦竹這個坎,其結果可想而知。

    錦竹之戰可以說是蜀漢存亡的關鍵戰役,可是當時諸葛瞻對錦竹戰役卻關鍵卻缺乏認識,只大軍出成都后,蜀軍雖然日夜兼程,但是在關鍵時刻在涪縣猶豫不前,

    此時黃權之子黃崇曾經勸誡諸葛瞻,如果我們不盡量占據有利的地形,阻擊鄧艾的魏軍,那么憑借鄧艾聲威和士氣,我們要贏就顯得有些困難,但是諸葛瞻并沒有聽取黃崇意見,

    而是選擇繼續觀望,這就送給了鄧艾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樣讓黃崇因為諸葛瞻沒有聽取意見而痛哭不已,

    其后兩軍終于在錦竹城下對壘,此時堅守錦竹,等待援兵同時消耗鄧艾,但是蜀漢此時已經無將可用,無兵可援的局面,還休書給東吳請求救援,此時的東吳也算是給力,但是老將丁奉卻在關鍵時刻觀望不前,導致結果諸葛瞻要和鄧艾進行決戰,而這次決戰也成了蜀漢最后一戰,此時的姜維,廖化都不知道,沒多久蜀漢轟然倒塌。

    諸葛瞻為何要出城與鄧艾決戰,后世推測的原因有三

    第一:蜀漢大軍相比鄧艾擁有優勢兵力,又是在本土對抗鄧艾,無論是實力還是地理條件,都占據優勢,贏的機會很大。

    第二:鄧艾的忽襲已經為魏國打開了一個缺口,如果不及時堵住這個缺口,吃掉鄧艾的魏軍,讓鐘會斷了這條路子的想法,只有盡快消滅鄧艾,而消滅最好的方法就是兩軍決戰。

    第三:從裝備和休整狀態還有士氣上,依靠錦竹城的諸葛瞻,總體上都比鄧艾要強的多,更重要其部曲中還有蜀漢的御林軍,

    諸葛瞻在雙方對比后,怎么看怎么都覺得贏,并且在決戰的開始,諸葛瞻是擊退了鄧艾的左右包抄的進攻,并且一度取得了勝利,鄧忠、師纂在初戰失利后退回,還給鄧艾抱怨說:“對方堅守牢固要贏難啊。”

    可是鄧艾名將的素質就在此突顯出來,他有點像李云龍一樣憤怒的說:“生死之際,存亡再次一舉,沒啥行不行的!”

    大聲叱責二將,從來狹路相逢勇者勝,二將就回去奮力再戰,鄧艾更是親自參加了戰斗,此時的蜀軍卻反而被這股狠勁給打愣了,數萬人抵擋不了如猛虎一般的幾千人,此戰結果蜀將諸葛瞻及張遵戰死沙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