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天子的大方-《大夏伶仙》


    第(1/3)頁

    蔡籍一出班,頓時人人側目。

    朝堂上數百朝臣,冠帶輝煌,光是真人修為的重臣,僅在這個大殿就有九位之多!

    尊者更有數十位。

    一眼望去,強者如云,不似人間氣象。

    可是,如此眾多的強者,卻無法遮掩蔡籍的光芒。

    要說這位蔡郎中,先得文昌伯張韜舉薦,后充任益州巡按,風骨錚錚,打擊靈官上書言事,深得內閣青睞。如今更得天子賞識。

    他所出生的佗縣楓葉村,當年天降祥云,人皆言乃是天降圣人之吉兆,應在蔡籍身上,當是千古良相、救時名臣。

    也真是蔡籍時運到了,擋都擋不住。

    朝廷為了鼓舞人心士氣,下詔宣揚‘青云降世,圣賢入朝"。這下,蔡籍光環加身,升官雖快,卻不被視作幸進佞臣。

    蔡玄書簡在帝心,都知道他宣麻拜相是遲早的事,加上手綰吏部考核大權,所以周圍很快就聚攏了一股勢力。

    甚至長安都中有讖語童謠曰:「籍籍出大名,清清菜葉心;玄書出洛水,救時天下寧?!?

    蔡郎中名籍。別人籍籍無名,他恰好是籍籍有名。菜,蔡也。清清菜葉心,說他忠心清正。

    玄書出洛水,他表字玄書,這也能對得上。救時天下寧,預示他是救時大賢。

    救時大賢啊。

    這已經不是宰相那么簡單,而是諸葛孔明那樣的圣賢了。

    如今,整個大夏官場,都知道這位冉冉升起的蔡郎中。據說,轉過年就要升兵部侍郎了。

    北線吃緊,金人攻勢如火。天子有意讓蔡籍巡視邊鎮,整肅將吏。

    果然,天子聽到蔡籍的話,語氣溫和的問道:「不想蔡卿還與那洛寧有舊。以蔡卿看,洛氏許何人哉?」

    蔡籍整整官帽,高舉玉笏奏道:

    「微臣啟奏陛下,那洛致遠,乃是不

    「可他也真有些機緣,受到異人青睞,成了修士。他成為修士后,居然登臺演戲,不惜以伶人戲子自許,立志巡演天下?!?

    「以臣所見,洛寧有濟世報國之心。」

    蔡籍之所以主動承認和洛寧的關系,一是想沾光洛寧的功勞,二是因為…

    就算他自己不說,繡衣衛也會說他和洛寧的關系,還不如自己說出來。

    要說最震驚的,恰恰就是他這個洛寧的總角之交。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才三年,洛寧居然做出這么大的事。若非消息準確無誤,他簡直不敢相信。

    驚訝之余,他也不禁為妹妹蔡荃兒的選擇感到惋惜。早知道洛寧能一飛沖天,怎么也不能為文昌伯做

    蔡籍忍不住暗自一嘆。

    忽然,寶殿之上珠簾一動,一位身穿冕服的王者踱步而出,居高臨下的卓然而立,俯視滿殿大臣道:

    「蔡卿之言,諸卿可聽清真切了?」

    他明明站在大殿上方,近在眼前,卻給人一種藐如山河的高遠之感。

    這位王者龍章鳳姿,渾身王氣氤氳,帶著至高無上的意志,正是當今的崇禛帝。

    滿朝大臣看到這道身影,都是低頭斂目的不敢逼視。

    這位天子喜怒無常,就是一品二品、位高權重的老相公們,面對天子也每每有些發憷。

    大夏天子,王氣深厚。不論登基前修為幾品,一旦登基就是王道真人。

    所以,這位高高在上的崇禛爺,不但是大夏天子,也是大夏如今唯一的王道真人,絕頂強者。

    滿殿大臣聽到天子的話,都是心中有數。

    「啟稟陛下?!挂粋€氣質清肅的真人出列,正是繡衣

    府令夏至,「繡衣衛報,洛寧應該有歸夏之心。」

    「他占領吐蕃三郡之后,有鮮卑人推舉他為鮮卑大單于,他堅辭不受。」

    「吐蕃降人推舉他為東府大相,格桑王,他也堅持不受。」

    「陷蕃夏人推舉他為義王,他還是堅持不受?!?

    「到頭來,他卻只是自稱安西將軍,似乎頗有自知之明,沒有沖昏頭腦、利令智昏?!?

    「陛下,此人既然自稱安西將軍,那么他為誰安西?以臣之見,必然是為朝廷安西,為陛下安西?!?

    「是以臣以為,雖然他是叛臣洛安之子,卻能為朝廷所用?!?

    一位大臣出列道:「此子不可信!聽聞,他本是吐蕃公主家臣,還曾經和多爾袞相交莫逆,他父親殺蜀王而叛逃金國,他難道不能?」

    「朝廷若是用他,那么他今日既然反叛吐蕃,誰敢保證異日不敢反叛大夏?」

    「由此可見,洛氏父子皆是不忠不義之人,萬不可對此子心生期待?!?

    皇帝沒有表態,卻是看向內閣首輔大臣,周體仁。

    「周先生的意思呢?」

    周體仁乃是儒道圓滿的老相公,氣度儼然,儒道天成。大夏六部,禮部為首。周體仁乃禮部尚書、少師,東閣大學士。

    他拱手說道:「陛下,此乃小事耳。西藩之變,洛氏之舉,不值陛下垂詢,何須諸公朝議?」

    另外一群老相公,也聞言頷首。

    作為最頂級的儒道重臣,高高在上、執掌朝政的大人物,他們自然不會把西藩之事放在眼里。

    可是就算無關緊要,也不能不聞不問。

    畢竟,涉及到敵國吐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