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風雪茫茫,不見吾鄉。-《大夏伶仙》
第(2/3)頁
破敗的城池,荒蕪的莊園,廢棄的村落,屢見不鮮。
就是連天大雪,都無法掩蓋路邊不時出現的餓死凍斃的尸體。
有的尸體之上,還插著羽箭,或者血肉模糊,甚至尸首異處。
山林中的野獸,居然成群結隊的出現,啃噬倒斃的尸體,出入村墟荒城,一只只養的膘肥體壯、油光水滑。
就是那平日不吃人的野豬,也到處尋找尸體,吃的兩眼紅光。
“哇—哇!”那些離亂之所,時不時飛起大片的烏鴉,密密麻麻,觸目驚心。
一副凄慘的亂世景象。
偶然還見到小股散兵游勇,四散擄掠。
洛寧眼盲,看不到這些景象,卻能聽到。
聽到這亂世之中的凄慘悲歌。
因為戰亂,鄰近雍國的梁國東北數郡,近乎失去秩序了。
很多死于戰亂的百姓,與其說死于南下的雍軍鐵蹄,還不如說死于敗軍和流寇的殘害。
可笑的是,有的城邑干脆打起雍國的旗號,反而能讓亂兵們有所顧忌。
好在,衛季風的十幾個護衛,都是衛氏精挑細選的忠勇武士,人人精通騎射,彪悍善戰。
有這一小隊精銳騎士的保護,加上衛氏的家徽招牌,衛季風和洛寧還算安全。
等到大半月后進入雍國地界,情景頓時為之一變。
秩序大好!
城池、巷閭、鄉野、莊園、驛道,處處井然有序,看不見亂世景象。
只有一隊隊甲胄鮮明、紀律森嚴的南下雍軍,以及送子弟出征的熱鬧情景,還有組織訓練的鄉兵,才令人感受到國戰的緊張氣氛。
此時已經到了關中地區,口音、文字、風俗民情都已經和梁國不同了。
可是很明顯,雍國很太平,庶民百姓的生計,也比南方的梁國好的多。
雍國人說話聲音很大,很亮堂,語氣中帶著自信和桀驁。
而且,雍人對國戰的熱情很高,到處都在討論大雍鐵騎打到哪里了,何時滅豫,何時吞梁。
更關心自家子弟斬首幾級,封賞若何,賜田多寡。
還有雍國人在祠廟中舉行儺戲,祈禱上天和祖宗保佑大軍旗開得勝,凱旋歸來。
很像是好戰成性的虎狼之民,就是老弱婦孺,都對國戰帶著狂熱之情。
衛季風見狀嘆息道:
“百余年前,衛氏那位衛襄先生,離開大梁北上雍國,輔助雍王變法圖強,關中大治,雍國始強。”
“于是,雍國富國強兵,奮六世之余烈,終有今日氣象。”
洛寧有點意外,“讓雍國變法圖強的人,就是貴家的衛襄先生?”
衛季風點頭,目光蒼然,“是啊,正是我七世祖的幼弟。”“可惜,他執掌雍國大權二十年,下場并不好…”
此時,眾人正來到一個驛站,十幾個精銳騎士頓時引起了驛站官吏的注意。
驛長帶著幾個弓手來到眾人面前,高聲道:
“車中何人,為何隨行十五名甲士?為何攜帶弓弩?可有勘合公文?”
原來,按照《大雍律》,外國客人來雍國,隨行甲士不可超過五人,還不可攜帶弓弩。
衛季風的護衛等級,超過了本國法律的限制。
衛季風親自下車,拱手道:“在下梁國衛氏,衛季風。此次來貴國,是去長安拜見雍王。”
“原來是來應募《求賢令》的先生。”驛長的神色頓時好看了很多,“先生既然已到雍國,那就不必擔心道路不靖,盜賊侵擾了。”
他指指衛福等騎士,“鄙國治安極好,律法森嚴,少有剪徑之賊,用不上這么多私兵。”
“先生只能帶五甲。剩下十甲,還是讓他們回國吧。”
衛季風眉頭一皺,“閣下,可通融一二么?他們隨在下頂風冒雪,顛沛千里,在下實在不忍遣回十人…”
驛長搖頭,“萬萬不可。本國律法森嚴,一絲不茍,誰敢徇私枉法?那可是要殺頭的。”
衛福忽然拱手道:“閣下,我家公子,和貴國的衛襄先生,可是同族同宗啊。”
“哦?衛襄先生的同族?”驛長頓時肅然起敬,“鄭某還真是失敬了。”
“可是說起來,我大雍之法,正是百年前的衛襄先生所定。”
“你家公子既然和衛襄先生同族,自當更加嚴守衛襄先生所立的本國律法。”
衛季風神色復雜,只能吩咐道:“衛信,你帶十人回國吧。雍國地方安寧,留下五人即可。”
“諾!”衛信只能領命。
遣返了十個騎兵,衛季風一行才得以重新上路。
這一路上,固然治安極好,秩序井然,可規矩卻嚴格了很多。
幾乎每過一個城邑關隘,就必然有官吏盤查來歷。
同時,路上還不時看到一隊隊的諸國戰俘,以及穿著囚服的犯人,在修建道路,挖掘河渠。
“雍王真雄主也!”衛季風忍不住說道,“想不到雍國法度如此森嚴。難怪有席卷天下之勢。”
眾人又走了十日,市井城鄉更見繁華,度過湄水,終于見到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巨大城池。
這巨大城池建在高塬之上,拔地而起,氣象萬千。
卻沒有城墻防護。
長安!
……
長達半年的漫長雪季,終于過去了。
春暖花開,雪融萬物生。
兗國,濟郡,汶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