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及本書大結局公布-《竊國大盜》
第(2/3)頁
————第九章第十章刪減合并為一個章節命名為大國的崛起
具體細節:
接上文準葛爾平定,收復臺灣后,帝國強盛三十余年,中國進入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但封建貴族勢力依然存在,中國老牌貴族以地主、書生、傳統官僚、一部分陸軍軍事貴族為主,主張以傳統儒家思想治國,閉關自守,回到老式“天朝上國”狀態。
新興工商業主、海軍軍事貴族、銀行寡頭等等力主擴張,形成激進派,與保守派形成矛盾,具體體現在:東南亞戰爭的發動、稅收高低以及殖民地地位、建設等。
林風進入中老年,介紹家庭狀況,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林璁為太子,顧炎武、周培公為太子太傅,知書達禮,并有一定改革思想,但依然屬于保守派陣營,為人寬厚,稍嫌優柔寡斷,得到保守派大臣全力支持,但林風對其極為不滿。
二子林叡,貴妃寶日龍梅所生,性格激烈沖動,狂熱地軍事冒險主義者,在寶日龍梅授意下,拜黃宗羲、馬英、施瑯為師傅,十余歲即入保定士官學校,十三歲入塞北大營擔任低階軍官,因蒙古血統,得到部分蒙古王公的支持;十八歲離開陸軍,跟隨施瑯學習海軍,十八歲加入第一艦隊服役,參與多場戰爭,官至海軍上校。
保守派。激進派激烈斗爭,太子缺乏軍事支持,逐漸日暮窮途,最終于主角五十五歲壽誕前夜發動軍事政變,汪士榮叛變,企圖刺殺林風,被識破,監察院京城駐軍圍攻皇宮,李二茍最先獲訊,喬裝打扮后逃脫;陸軍上將瑞克倉皇逃出府邸,路遇叛軍,被詢問是否支持太子即位,瑞克當即矢口拒絕,被囚禁,后被梟首。
首輔大學士李光地因病離休,此刻已經病入膏肓,垂死,但仍被叛軍攻入府邸,要求其支持叛軍,被拒絕,被囚禁,后被亂刀砍死,除一子在皇宮當執外,滿門被殺。
海軍中將,海軍部侍郎王海生聽聞政變,率海軍駐京警衛六百人勤王,于崇文門外遭遇年羹堯部隊,因兵力不足被擊敗,被俘后囚禁,后被梟首。
海軍上將,海軍部尚書施瑯于政變初期即為叛軍攻破府邸,被俘絞死。
陸軍部侍郎張勇雙腿殘疾,行動不便,在被俘之前感嘆人生,稱自己已背叛崇禎、背叛康熙,今日絕不可再背叛林風,遂用短火槍射頭自盡。
陸軍部侍郎王大海率家中家丁、親衛老兵勤王,還未出門,即遭遇早有預謀的叛軍圍攻,被火槍射殺。
禁衛軍總參謀長王栳泗當夜在妓院嫖娼,叛軍破門而入,被數支長矛釘死在床板之上。
陸軍上將馬英當日于城外與部下賽馬,回城路上遭埋伏,隨即混戰,老將雖年逾六十,但仍一騎當千,用弓箭射殺二十余人,率親衛部下六十余人突圍,奔馳二十余里,在北京東門外因戰馬脫力,墜馬、被圍,朝著皇宮方向步戰前進,為火槍兵圍射,身中六十余彈,血流遍地,力竭、扶墻、大笑而死。
華英殿學士黃宗羲自顧炎武病故后即離休,在京榮養,聽聞政變,不顧高齡,在家人攙扶下前往皇宮,在叛軍陣前大聲喝罵,言未過三句,即氣血攻心而死。
陸軍部官學都督高士奇聽聞政變,先企圖躲避,后在學生兵逼迫下率軍勤王,后在北京城外為優勢叛軍擊敗,高士奇被俘后叛變,加入叛軍,政變失敗后逃亡,從此不知所蹤。
聽聞太子政變,主角驚怒交加,不能置信,初期判斷是二子發動,假借太子名義謀奪皇位。后李二茍逃出后,才得到真切戰報:都御史陳夢雷叛變,支持太子即位;陸軍總參謀長周培公叛變,支持太子即位;禮部尚書吳之榮叛變,支持太子即位;戶部尚書陳廷敬叛變,支持太子即位;吏部尚書楊名時叛變,支持太子即位;樞密使汪士榮叛變,支持太子即位;禁衛第一軍軍長年羹堯叛變,支持太子即位;近衛騎二軍岳鐘麟遭刺殺,重傷,部下嘩變,一部加入叛軍,參與圍攻皇宮。
駐京監察院都衛軍五個旅一萬四千部隊全部叛變,參與刺殺大臣、圍攻官署衙門、大臣府邸。
皇宮成為孤島,消息不通,太子派宣稱二皇子叛國謀逆,太子則得到皇帝詔書,在京城平亂。
林風年逾花甲,重新披甲,率五千近衛軍與親生兒子作戰,臨戰前,會晤妻子陳阿珂,卻不料相濡以沫數十年的妻子已自殺。
昨日鮮花似錦,今日烽火漫天,北京成為戰場。皇貴妃寶日龍梅女扮男妝,為林風打氣,林風此刻心力交瘁,了無生趣,僅余的妻子卻不停的鼓動自己與親子對決,不禁大怒,當即下令寶日龍梅自縊。
混戰持續一整夜,因汪士榮刺殺計劃失敗,宮廷守軍得到了及時清洗,缺乏內應,叛軍不得不對中南海展開攻堅戰,用大炮轟擊皇宮,但皇宮建筑群為軍事堡壘,堅固非常,雙方不得不開始巷戰,皇帝內衛軍官張勇之子戰死、馬英之子戰死、王進寶、趙廣元等人子弟皆在此戰戰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