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上手術臺-《刀尖之上》
第(3/3)頁
這還的需要工具才行,少不得還要找人定制一些才行。
周森得把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都一一列舉出來,可能有必要,還得再買一些回來。
不過這次不用再親自跑去海參崴了,他可以直接打電話給那邊下個訂單,讓那邊直接發貨過來。
這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就不用那么麻煩了。
安娜正在廚房做午飯,克拉斯諾夫又過來了,還帶了一個人,是拉莫維奇的兒子。
他在拉莫維奇家見過的,只是沒怎么說話。
“克拉斯諾夫叔叔,您怎么來了,吃過午飯了嗎?”周森放下手中的活計,趕忙迎了上去。
“斯蒂文,我們剛從醫院過來,大夫說,拉莫維奇的手術在哈巴羅夫斯克沒有人敢做,如果想要做這種高難度的手術,得去海參崴或者其他地方。”克拉斯諾夫解釋道。
“那就去海參崴呀,你們來找我做什么?”周森奇怪的問道。
“我們就怕海參崴也做不了,這來回的折騰給耽誤了。”克拉斯諾夫解釋道。
“不至于,既然大夫都告訴你了,海參崴可以做這個手術,應該不會騙你們的。”
“怎么,還有難處?”
“去海參崴的花錢……”
“好吧,我先給你們拿點兒錢,你們趕緊帶人去做手術。”周森道,“但這錢不是白給的,算是借的,以后得還的。”
升米恩,斗米仇道理他還是懂的。
周森也沒給太多,拿了三百塊盧布交給了克拉斯諾夫和阿莫維奇的兒子,讓他們去了。
這哈巴羅夫斯克是遠東軍區的首府,這里駐扎了大量部隊,部隊是有野戰醫院的。
這軍區醫院的醫療水平不差的,怎么舍近求遠呢?
周森搞不懂,難不成軍區醫院不對平民百姓開放,他們有錢也求不了醫嗎?
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蘇俄實施的是全民免費醫療的制度,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尤其是從制度建立到落實,那需要一個過程。
他有一套分級診療流程,但受制于一些地方條件,各地的制度實施起來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這里,你可以開設專科診所,比如周森他可以專門看骨科,但不能開設全科診所,醫院自然不可能,因為這些都是公有的,私人診所只是很小一部分,算是個補充。
看病雖然不花錢,可一旦你在當地看不好病,那就要花錢了,真要做到你想怎么治就怎么治,那財政根本吃不消的。
就比如“赤腳醫生”制度,這個其實就是蘇俄先搞起來的,后來作為經驗傳到了國內,最后為了中國人的生命健康守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邊疆地區的醫療水平更加落后,這也是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的,得靠社會的不斷發展,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周森閑暇之余,也在思考這些問題,不管今后有沒有用,多一些思考,總是不會錯的。
下午的時候,加列金的父親送了一籃子雞蛋,除了感謝他出手救治兒子,還給她們報了一個喜,加列金已經醒了,人很虛弱,但這是個好的開始。
這雞蛋周森收下后,轉手又送給加列金的父親,讓他在孩子康復的過程中增加營養。
這雞蛋,周森收下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可這名聲有時候,那可不是一筐雞蛋能夠買回來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