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德國沒按劇本走戲-《帝國霸主》
第(3/3)頁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德國動員較晚,自我潛力挖掘又沒有運作,等于是自廢了武功在和美國戰斗,所以差距明顯到了讓人嘲笑的地步。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德國的對手蘇聯——在戰爭中蘇聯動員工作做的最徹底,爆發出來的力量也最驚人。
打個比方,可以這么說,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一百的力量,一直因為各種原因在用四十的力在和蘇聯打。
而蘇聯呢,原本只有九十的力量,卻在戰爭的過程中,動員出了自身七十左右的力量,最終壓倒了德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蘇聯動員了大量的女兵上前線,蘇聯全開了自己的產能,甚至動員了本國幾乎全部的家底。
而德國呢?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國家動員起來,拿出家底準備放手一搏的時候,要面對的不是一個蘇聯,而是整個世界了……
和歷史上不同,在走不通整合歐洲工業完成歐洲統一的時候,德國人換了一個方式,開始變相的動員起來。
這個低烈度動員行為,讓美國一下子感覺到了危機!因為在美國寫給德國的劇本之中,這個時候德國應該正陷在整合歐洲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呢!
原本這就是一道解不開的難題,擊敗法國橫掃歐洲,這都是容易的部分——美國人賭的,是德國人無法讓歐洲為其所用!
可是現在,德國人跳出了整合法國波蘭荷蘭比利時三國的思維圈子,轉而自己回家關上門來動員婦女生產,準備把德國打造成歐洲工廠了!
思維模式變了,原本的劇本也就出現了漏洞,美國暗地里支援英國,實際上是求英國和德國對耗的計謀,似乎在節奏上出了問題。
當然,羅斯福現在想的東西,不是這些,而是在想,現在德國人自己開始挖掘自身的潛力了,怎么辦?
擺在美國人面前的選項,實際上并不多。一個就是自己跳進戰場上去,親自幫英國干掉德國,恢復一戰之后的國際秩序。
不過如此安排美國就要在這場戰爭中遭受更大的損失,戰后的國際秩序依舊是群雄并立的,甚至還不如之前的情況。
這是美國不愿意接受的,也是美國想要極力避免的。美國要做的是當世界霸主,而不是幫著世界霸主英國再茍延殘喘二十年。
更讓美國人不甘心的是,如果這一次自己提前下場參戰,那精心埋在歐洲的棋子德國,這一次可就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了!
上一次美國威爾遜總統幫德國人逃脫了一戰的懲罰,這一次英國人必然不會再上當了,到時候棋子沒了,美國白忙一場,還丟了伏筆和棋子,可謂是得不償失。
所以,在羅斯福看來,這個選項其實并不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