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東線裝備-《帝國霸主》
第(1/3)頁
德國軍隊擴充的速度太快了,快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1933年的時候,德國國防軍正規部隊的數量,還只有10萬人。
可是7年之后,現如今1940年的第三帝國正規軍,總兵力已經輕松超過500萬,東線的兵力就有300萬以上。
這樣的擴軍速度,兵員素質下降是在所難免,武器裝備不足也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以德國裝甲部隊為例,作為德國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將軍,曾經提出過,德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應該有360輛甚至更多。
可是因為急速擴軍,德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多數情況下都只能維持在220輛到280輛之間。
在戰爭的后期,也就是德國工業遭到破壞,武器裝備生產水平下降,前線部隊損失增多的時候,裝甲部隊的坦克保有量更少。
那個時候,能夠湊出150輛坦克的裝甲師就已經算得上是主力,有些臨時拼湊起來的裝甲師,甚至只有幾十輛坦克。
殘酷一些說,那就是風光無限,至今被廣大軍事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德國裝甲部隊,在實際作戰過程中,從未滿編過。
真實的歷史中,1940年的時候,東線德軍之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隊用的重型武器裝備,并非是本國的產品。
比如說卡車,德軍之中,有五分之一的卡車,來自戰敗的法國。還有一些來自比利時荷蘭以及丹麥。
來自這些國家的卡車可不是一個型號,而是龐雜的數十種型號。這樣的裝備情況,怎么能保證后勤運作?
盡管李樂已經努力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簡化了重型裝備的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
可是這種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只是多少緩解了主力部隊的裝備壓力罷了。
淘汰下來的繳獲法國等國家的裝備,也只是從主力部隊換裝到了非主力部隊,根本沒有任何所謂的“淘汰”說法。
一線部隊不要的東西,二線部隊搶著要。二線部隊不要的裝備,到了三線部隊都是寶貝。
大半的德國軍隊還在用馬拉大炮呢,誰好意思說淘汰一些汽車?自行車都是好東西的情況下,沒有部隊會拒絕汽車的誘惑。
不僅僅是不能淘汰這些汽車的問題,而是德國還在向法國訂購這些汽車!為了武裝更多的部隊,德國軍方不得不利用起能利用上的所有力量。
讓法國生產軍事武器裝備,似乎有些不妥。可是讓法國人提供民用級別的卡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為了償還數額巨大的戰爭賠款,法國維希政府向德國出口大量的民用裝備。包括石油開采設備,包括民用級別的小汽車和卡車!
德國軍方可不管什么民用級別還是軍用級別,這些小汽車和卡車都被軍方占用,反正能開就行,能拖拽大炮的更好!
即便是這些汽車有可能陷入泥濘之中,也有可能不適應殘酷的戰場環境。可有裝備就比沒有裝備強,這就是德國陸軍的現狀!
從這里也就不難看出,為什么拿到了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德國部隊那么開心了。這種便宜到爆炸的新式武器,真的解決了陸軍裝備不足的大難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