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太平洋-《帝國霸主》
第(2/3)頁
到了那個時候,日本的石油只夠日本抵抗半年的時間,半年的時間一過,整個日本就會崩潰,任人宰割毫無還手之力。
把國家的命運擺在別人的案板上,這是日本軍方無法容忍的。所以在最后的關頭,日本軍方提出了一個讓日本高層頭疼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現在開戰,我尚且可保帝國三年無虞;若一年后美帝毀約,帝國將如何自處?”
如此尖銳的問題,讓官員還有將領都無法回答,大家想來想去,決定還是賭一波國運才符合自己一貫的風格。
美國人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提出的優厚條件,依舊沒有能夠打動日本政府,人家早就在想著開戰的事情,根本沒有考慮所謂的和平。
當然了,按照今時今日美國的表現推斷,如果日本真的在1941年上半年撤軍,美國也會在1942年左右開戰,打日本個措手不及的。
至于說打敗了日本之后,會不會把日本占領中國的領土都歸還給中國,那就只有天知曉了。
兩國之間的恩恩怨怨暫且不去分析,先來說一說日本準備對美國作戰的這個決策。
日本在北上諾門坎的時候受挫,陸軍方面不再堅持進攻蘇聯的最初計劃。
打蘇俄時候的各種陰影,讓陸軍心里沒底。所以當海軍提出要去找美國人晦氣的時候,陸軍反對的聲音很微弱。
另一個促使日本南下的重要原因,其實還是和至關重要的資源有關系。
即便是蘇聯軟柿子一個,日本進攻蘇聯卻沒有多少好處可撈取:西伯利亞如此廣袤的寒帶地區,同樣是沒有多少資源的。
沒有石油以及橡膠資源,強大的海軍無處施展,蘇軍戰斗力比估計的要強悍,這些都讓日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南部地區。
至少,在菲律賓緬甸等地區,那個時候是有石油資源可以開采的。而橡膠資源同樣豐富,這恰好彌補了日本的短板。
所以,在擬定作戰攻擊目標的時候,南下的聲音壓倒了北上的聲音,日本最終決定要和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過過招。
按照日本的推算,歐洲紛亂的戰局,已經擾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德國在蘇聯橫沖直撞,讓美國不得不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日本只要在太平洋上取得優勢,他們就有相當大的可能,拖到美國議和,體面的結束戰爭。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日本打美國之前,沒有清楚的意識到美國的強大。
事實上正好相反,日本在戰前非常正視美國的強大,并且為對付美國的強大,精心的設計了一整套的海軍戰術體系。
都認為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很幼稚,可日本確實是精心的在戰前,就準備了一整套應對美國的辦法的。
從一開始日本就沒打算登陸美國本土,它擬定的戰術,是一套進攻轉防御的戰略防御體系。
日本高層早就意識到了美國的強大,所以他們的計劃非常簡單:偷襲然后閃擊,在美國人反應過來之前轉入全面防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