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鐵路兵-《帝國霸主》
第(2/3)頁
“俄國人撤退的時候,一直都在破壞。他們撤退幾十公里,就要炸毀一段鐵路,阻止我軍利用鐵路線追擊。”同事把鋼纜掛在了一根鐵軌上面,開口回答道。
他們的卡車是一種特殊施工卡車,輪子非常多,而且車體也非常長。
卡車載重充足,可以一次運輸很多很多根鐵軌,用來修復損毀的鐵路。
德國開發這類特種車輛非常的嫻熟,他們本身就在二戰之中開發出了各式各樣功能古怪的車輛。
甚至德國戰敗的時候,撤退摧毀鐵路的工程車輛,都實現了機械化——這么蛋疼的事情都做了,研究一些鋪設鐵路的車輛,也就不奇怪了。
有了這些工程車輛,鋪設鐵路的速度,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加上部隊有戰俘配合,修復鐵路的速度非常快。
如果是在李樂穿越之前,發動蘇德戰爭的時候,德國人僅僅知道蘇聯鐵路是寬軌鐵路而已。
等先頭部隊攻入蘇聯后才發現蘇聯鐵路依然還是一戰時的水平:除了哈爾科夫到莫斯科之間的鐵路之外,絕大部分鐵路都建筑在松軟的沙土路基上。
而且枕木本身也有問題,是較為松軟的松木,而不是更結實更適合鐵路鋪設的木材。
歐洲,或者說德國標準的鐵路鋼軌的質量標準是接近五十千克每米,但是蘇聯的蘇聯的是三十八千克每米……
德國鐵路每公里軌枕密度是正正好好的1600根,結果蘇聯鋪設鐵軌的時候,硬是把數量縮減到了1440根。
這還不包括,德國人固定鐵軌用螺絲加墊圈,蘇聯人直接使用一次性釘入的長釘。
看看現在的抗日神劇,炮彈口徑不同,用銼刀銼兩下炮彈就能使用了——是不是覺得很簡單?
現實的情況是,看上去完全一樣的鐵軌體系,實際上從建造到使用,幾乎沒有一個環節是通用的……
同樣的蘇聯的鐵路橋也基本上毫無價值,必須重新加固才可能運輸坦克和其他重型裝備。
這也是為什么,爭奪4號公路橋的戰役,可以放在戰役層面上去說的原因。
那座大橋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沒有了這座大橋,剩下的橋梁連車輛通過,都成問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