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悄然改變的格局-《帝國霸主》
第(3/3)頁
如今的德軍裝甲部隊,經常會發動30輛甚至50輛坦克以上的步坦協同進攻,密集和強大的火力,經常一次就擊穿蘇軍的防線。
反應到實戰中,就是德軍在烏克蘭境內的勢如破竹——雖然大部分原因是蘇軍喪失了斗志,可雙方的火力差距進一步擴大,也是一個原因。
在1941年的上半年,德國后方工業生產,為前線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各種布料,包括傘兵的降落傘、海軍用的帆布、陸軍用的偽裝網等等。
至少在陸軍方面,整個第三帝國的工業生產欣欣向榮,甚至有些物資生產的總量,比此時此刻的美國還高。
根據歷史學家后來的統計,整合了歐洲工業能力的德國,或者說整個軸心國集團,在1941年9月左右的產能,達到了全世界總產能的30%以上。
而同一時期的美國,依舊占據著全世界至少45%以上的總產能。不過此消彼長之下,德國和美國之間的工業實力差距,正在明顯的縮小。
這個數字并不準確,可反映的情況卻讓人無法忽視。盡管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慘重,但是美國依舊是無法被動搖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
在軸心國匯聚了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大半個法國和大半個英國之后,依舊還是無法在總產能方面超越美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有元首李樂的全力支持,還有赫斯的農業發展以及各地石油資源作為后盾,施佩爾這個統籌學大師,還是把德美之間的差距,縮小到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
至少從產能這個數據指標上來看,德國終于有了和美國一戰的底氣,世界格局也終于有了被撬動的痕跡。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