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變化,積累-《烽皇》
第(1/3)頁
這既是淮右軍的優勢,也是淮右軍的劣勢。
優勢是通過這種變革性的訓練方式來實現了淮右軍這種本身在中原江淮這片土地上還排不上號的軍隊質的飛躍,使得淮右軍的整體素質得到極大提升。
尤其是像第一軍這支又歷經了蟻賊圍城戰和蔡州軍來犯防御戰兩戰洗禮的軍隊,已經具備了和這片土地上任何一支強軍抗衡的實力,而第二軍、第三軍的成長速度一樣驚人。
但劣勢一樣明顯。
雖然淮右步軍的平均實力提升很快,但是這種平均實力主要是體現在防御作戰上。
由于在中高層武將軍官上水準略遜一籌,使得淮右步軍在野戰中突破潰敵、攻城戰中攻堅克難的點上能力就有所不足了。
特別是像后期大批軍士都是從潁亳壽三州的流民中招募而來,基本上都沒有武道根底,這種士卒通過訓練遵章守紀整齊劃一沒的說,但是一旦面臨強敵需要軍官率先垂范銳身赴難時就比較棘手了。
舉個簡單例子,兩軍野戰對陣,同樣兩個都或者兩個營對陣,對方的營指揮使、副指揮使和都頭這一級別的軍官技高一籌,武道水準更強,雙方沖鋒對決,一方多名軍官可以沖陣斬將,另一方軍官素質略遜不敵,就不得不用更多的士卒組合來應對,可能就會造成這一方更大的損失,在正常情況下,勝負天平自然就會向軍官水準更高的一方傾斜。
這也是目前淮右軍戰力提升最大的瓶頸。
之前江烽不遺余力的從大梁招募老卒和基層軍官,但是一來數量本身有限,真正高水準的軍官流失在大梁民間的也并不算多,二來隨著淮右軍軍力的迅猛膨脹,從一軍迅速擴張到五軍,其對隊正(隊副)、都頭(副都頭)、指揮使(副指揮使)這一級別的軍官需求量就更大。
而從最初的固始軍到現在的淮右軍通共也不過一年多時間的發展歷程,這支軍隊自己培養出來的軍官顯然是難以滿足的,哪怕有白馬寺的援助,有大梁內部的挖角招募,也還有從河朔一帶零散的投效,但都仍然難以滿足如此大的需求。
這也是淮右軍目前水準的真實反映,一個剛剛成型的藩閥,之前沒有任何底蘊根基,其軍隊戰斗力能達到目前這種狀態已經殊為不易了。
不說大梁、大晉、吳國、南陽這些老牌藩閥,就像是泰寧、淮北、蔡州,哪一個沒有二三十年的沉淀積累?就算是在很多人看來最為積弱的鄂黃,哪怕其在高端武將的戰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其在中低層軍官的戰斗力積累還是相當厚實的,人家一樣也是一二十年積累下來的,也不是淮右這種新冒出來的暴發戶所能比的。
當然并不是說你的中基層軍官積累厚實你的戰斗力就一定很強,你打仗就一定能勝,限制戰斗力發揮的因素還很多,高端武將戰力、術法威能、士氣、訓練程度、后勤保障這些因素在戰爭中都有可能成為左右一場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對于現在的淮右軍來說,鞏固強項長處固然重要,但是關鍵還是需要彌補短板,在這一點上,江烽認為如果能夠徹底讓梅田鄭三家死心塌地的追隨自己,那么可以得到一些補充,但是仍然還不夠。
王邈的河朔之行也許能帶來一些收獲,但是也不能期望值也不太能太高。
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通過不斷的激烈戰爭來為這些軍官們提供一個在生死搏殺中砥礪提升自己的機會,唯有在生死存亡之際丟開一切束縛顧慮的搏殺才是最能提升自我的熔爐,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事例所證明,當然其背后的蘊藏的另一半風險就是也許你就會身死當場。
相較于繁雜而瑣碎的政務來說,軍務方面還不是最讓江烽煩心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