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蓄力-《烽皇》
第(3/3)頁
江烽也深知這個時代的官吏們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隨著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后的繁鎮割據群雄并起,各地士紳大族們以及由他們子弟們為主構成的官吏們對李唐皇室的忠誠度已然下降到了一個非常低的程度,而能夠帶給他們安全和實利的藩閥日漸成為他們效忠對象。
當然李唐皇室仍然擁有正朔之利,只不過當實力達到一定層面上之后,李唐朝廷便無力影響了,最明顯的范例就是大梁,朱溫滅唐,雖然李唐隨即在關中重起,但這等猶如被狗血污染的圣器便失去了那層耀眼的光環,始終給人缺乏點兒神圣威嚴了。
這個時候各方藩閥便成為了士紳們效忠的對象,只不過這種忠誠度卻要因人而異。
實力越強,忠誠度自然越高;歷史越長,忠誠度越高;藩閥主君人格魅力越大,忠誠度越高;同樣和李唐保持更為密切的關系,也能獲得一些忠誠度加成。
除開這些因素外,藩閥主君是否有穩定的后嗣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要素。
從黃巢之亂后各方藩閥割據的形勢逐漸成型已然有五十年,其中長者已歷三代,短者亦有兩代,在天下士紳們看來這種格局類似于春秋戰國,也許會延續數百年。
大梁就像那孤獨而受各方敵視的秦國,而大晉更像那強橫一時的趙國,南陽更像是幅員遼闊的楚國,吳越均在,還有時家、泰寧軍、河朔三鎮更像是燕、宋、韓、魏、代諸國。
不斷有老舊藩閥倒下,比如申州鞠家和光州時家,亦有新的藩閥崛起,比如蔡州袁氏和當下的淮右江氏。
其中表現最為糟糕的就是河朔三鎮,無盡的叛亂,殘酷的血洗,總在不斷上演,在很多人看來,這其實就是藩閥主君的后嗣問題,要么沒有后嗣,要么后嗣暗弱愚笨,缺乏合格的繼承人,最后重臣大將取而代之,進而導致其他人不服亂戰,最終演變成一場場政變屠殺。
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是希望淮右江氏政權能夠穩固長存者,自然都希望江烽能早日有后嗣,而且以江烽的現狀,起碼也還能征戰一二十年,待到江烽年齡漸大,現在若是有后嗣,到那時候也成長成人,多幾個后嗣也更有利于優中選賢,有利于統治。
江烽也能理解這些下屬們的想法,事實上學歷史的他也很清楚在這個時代后嗣多而強,其實也是一種實力,若是自己日后有上三五個像袁無為、袁無畏這樣的子嗣,自然會被人更看好。
從各方面反饋回來的消息反應,吳地君臣相疑即將反目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而且淮北方面的蟻賊也開始在有意識的集中,很顯然他們在吳地亦有暗線,也就是說興許兩三個月內吳地就會迎來一場劇變,那時候淮右只怕也不得安寧,所以江烽也有意早一點把這樁事情解決,以便專注于吳地內亂。
第(3/3)頁